拨开云雾见月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生态意识薄弱,认识不足的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拘泥于课本,讲教材,赶进度,以完成教学任务,成了主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不是简单地传递、灌输书本知识,而是结合具体教育情境批判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过程,其间涉及教材内容调整和加工,教材资源的整合和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等。如何突破传统语文教科书的有限空间,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结合学校的中心课题《"ECCS"生态课程开发与构建的研究》,并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学校特色的内涵积蓄力量,我尝试以文本为基,创造性的二度开发教材,有机的渗透生态意识,落实到课堂中。一阶段以来这成为我思考研究的方向。
一、探寻开发前的“有效点”
将以立足生态语文,创建有效课堂教学这一内容为重点,我着力研究教师引导对话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和谐、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文本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原意的和谐的有效策略。继续深入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文本资源利用与课外资源开发的和谐的有效策略的研究。要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要使学生发挥课堂主体精神,使课堂成为师生勃发生命溢彩的精神乐园,要着重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目标制定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延展课外,立足文本、关联活动,渗透生态教育理念,力求形成较为成熟的生态教学模式。
(二)教学预设的有效性
教学预设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备课。备课就是指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好一份教学方案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沒有教学预设的课堂必定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要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发,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积极创设条件。在课堂上,以新型的师生关系为主线,营造生态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立足以生为本,以语为本,让学生回归自然真实、绿色宁静、厚重深刻、智慧超越、简单精要的语文课堂,从而落实“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教学路子,师生在此共同经历生命的成长,精神的同构,领略学习的幸福。
(三)动态生成的有效性
如果说预设是枝,那么生成是叶,二者相辅相成。有枝无叶不丰,有叶无枝不实。精心备课是一种预设,有了精心的预设,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而如果有了精心的预设,教师却按部就班,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又显得太枯燥,课堂缺少了一种灵气与活力。课堂的生成,有教学资源的生成,还有教学过程的生成。而生成有效的关键因素是要求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一举一动。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与学生的思维轻轻碰撞,才能产生静池中的一缕缕波纹,或激起一阵阵浪花。课堂生成的价值,就在于让课堂荡起理性的清风与诗般的涟漪。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动态过程的有效。
二、寻找教材中的“切入点”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锁钥”是一种“凭借”,是一种“工具”,因此他还说““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但是,这种“锁钥”和“凭借”并不是狭隘的,他说:书本“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许多功课都不一定要利用书本,也可以说,文字的书本以外还有非文字的书本。非文字的书本罗列在我们的周围,可以取来利用。”
三、建构微课程的“广博点”
课标提到:语文的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实现基本上能够自学语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以,“文而广之”这一微课程的实施,就以语文学科的“文本”为基,继而触类旁通将学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或拓展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引申同一主题的不同范文,抑或延展同一题材的不同文本……举三反一,类比对比;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我尝试以一学年为时间段,大体分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立足文本,拓展延伸。以“走向名人”为主题,将文本中的名人加以梳理甄选,组织学生从“生平背景”“典型事例”“作品”“名言”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课外信息搜集和处理。待课中文本学习基础上拓展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这样在最大限度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读文本,才能读懂文本之外的作者。
第二阶段:通过课堂,延展课外。以“走近名文” 为主题,将文本中的名文以主题分类选用,确定重点篇章。教学中,制定综合性学习计划,不再对文本进行“肢解”,重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注重知识的灵活整合、拓展延伸,穿插开放性的习题设计等,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整个主题单元的学习活动。
第三阶段:自主开发,研读体悟。以“走进佳篇” 为主题,将文本中的同一题材的佳篇同课赏析。以此为切入点,摒弃简单的知识传递,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开拓学生的自由精神世界。同时构思习作,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飞扬,有助于迅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比较鉴赏能力。
正所谓“拨开云雾见天明”, 试想,好多个“冰山一角”集中起来,不就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了冰山的模样。正确观念的引领和不断地反思实践会对教材的二度开放有更深刻的认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将成为教师成长经历中宝贵的资源,也是促使教师成长的源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6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