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如何创设情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如何创设情境在数学课堂中才有效?这是我们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思考的问题。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我就从创设几个不同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谈谈低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数学;提倡;创设;生动;有趣;情境
  
  数学来自生活,因此,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新课程提倡数学学习中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可见,课堂教学中创设既合理而又富有活力,既关注而又尊重学生的情境,是每位教师竭力追求的。情境的创设不但在一堂课的开始部分,而且应穿插于一堂课的各个环节,甚至延伸到课外。这样才能使数学的学习更富有情趣,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情境的创设对于枯燥、乏味的数学尤其重要。一般来说低年级更适合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直观情境、模拟表演情境。下面就个人平时的教学谈谈如何创设情境学习数学。
  1.故事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学生可以通过听故事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因此,教师可以把某些数学问题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前,教师讲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作为导入:一天,孙悟空分桃子给小猴们,8个桃子分给4只猴子,但猴子说太少。于是,孙悟空说:“那我16个桃子分给8只小猴如何?”猴子们还是说太少。孙悟空又说:“那我48个桃子分给24只小猴。”但猴子们还说太少。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为了知道原因,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很快就说出每只小猴子都分到2个桃子,所以还是太少。师说:“为什么桃子多了分到却还是一样呢?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后你就能很快知道原因了。”又如,在教学加法的交换律时,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4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8颗改为7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还是照常给你们4颗粟子,而晚上给你们3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想晚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3颗,晚上再给你们4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晚上的粟子已经由3个变成4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老人高兴地笑了,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下子使学生有了探求知识的兴趣。
  2.游戏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并且,学生们很喜欢玩游戏。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如:教学“9加几”时,我用小棒游戏教“凑十法”的教学的。首先让学生们从学具盒里拿出9根小棒放在桌子的左边,然后拿出2根小棒摆在桌子的右边,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摆就可以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呢?学生很快就摆出来了,并且说,“我从右边拿一根放在左边,这样左边就是10根,右边有1根,一共11根。”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这种分法叫“凑十法”,看到9就想到9和几凑成10。最后把剩下的数加起来,我要学生根据刚才摆的手法,自已用小棒摆“9+3”、“9+5……”这时学生很快把握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学生通过分摆小棒的操作活动,得出“20以内数的加法”的顺口溜:“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学生一旦把握这句顺口溜,再学习“8加几”、“7加几”、“6加几”等知识时,就能水到渠成,化难为易了。
  3.创设直观情境
  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河里有10只鸭子在游泳,接着教师通过动画的形式出示又游来的3只鸭子。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让学生讨论鸭子数量的变化并由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加以研究,从而使学生不仅会计算,而且还感悟、理解加法的意义。
  4.创设模拟情境
  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因此,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数学,获取学习的动力尤为重要。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想: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就象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一样.一年级是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少是肯定的.那么,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呢?这节课上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聪聪要买一个1元钱的钻笔刀,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 这时你会发现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用10个1角,有的用5个2角,有的用2个5角,有的用1个5角2个2角1个1角等等.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1元=10角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小超市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
  良好的情感体验,只有内部动机是不够的,还需要外部的刺激。生动有趣的情境,正好建立了这样一个外部刺激。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做到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收稿日期:2011-1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