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个成功的课例都离不开独特的情景创设。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呢?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承上启下、牵引全局,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鼓舞”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这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枯燥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妙设突破口,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各有精彩。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平时的听课记录,列举一些小学数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案例,并作出必要的评价反思。
  一、联系体育活动,创设情境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而学习动机最现实的、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景,采取联系体育活动的导入方法,使学生能够从上课一开始就沉浸在趣味和欢悦之中,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一:“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教学
  师:同学们,喜欢上体育课吗?
  体育课开始,老师会让同学们做一些准备活动,一般做什么?慢跑几圈呢?(电脑出示学校操场平面图)
  这就是我们学校大操场平面图,你会求操场跑道一圈有多长吗?
  求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生:求周长(师板书:周长)。
  师:学校的操场有多大,你会求吗?求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生:求面积(师板书:面积)。
  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联系生活中喜欢体育课,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种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情思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集中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联系参观游玩,创设情境
  用参观学习游玩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们感到“参观游玩中也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案例二:“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教学
  学校刚进行了秋游的游园活动,秋游时学生带了许多食品、饮料等,作为数学生活背景,教师创设学生秋游的主题情境。问:带去的食品、饮料(具体物品略)单价是多少?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并有选择地板书:面包2.5元一个,饮料6.3元一听,饼干1.75元一袋,问题有:买面包、饮料共用了多少元?列式:2.5+6.3;三种共用多少元?2.5+6.3+1.75,饮料比面包贵多少元?6.3-2.5……
  分析:情境从参观游园入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总是与现实问题密不可分,人们的生活需要产生了,离不开数学。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从一些简单的实例中,不断体会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模型、建立数学关系的方法,引导了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自己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创设探究型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特别是课前准备好材料,上课时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诱导学生去猜想、尝试、实践、发现。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跳起来摘桃子”。
  案例三: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的教学
  教师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特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猜想,通过量、比、折、剪等活动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
  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讲的是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通过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进一步学会了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设置疑问障碍,创设情境
  思维从疑中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习中如果有了疑团,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悬念,使学生产生疑问,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强烈地探求问题奥妙 。
  案例四:“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教师在引入教学时,创设一个分铅笔的生活情境。教师分铅笔给3个同学,每人分2支,一共要分多少支?生很快可以列出算式2+2+2=6(支);教师分铅笔给8个同学,每分2支,一共分多少支?怎么列式,学生能列出8个2相加的算式,但已感到麻烦。随后教师又提出如果这样分给全班47个同学或全校1500个同学,要连加那不是更麻烦了吗?这样学生感到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怎么办呢?教师告诉学生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引入新课。
  分析:设置疑惑和悬念来引入新课,要注意所设疑惑和悬念的“度”。不“悬”,学生不思而解,达不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过“悬”,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叠纸活动和具有悬疑的比较,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内驱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教学媒体,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学习素材,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五:《图案设计》的教学教师创设的情境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片展现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可以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师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与设计。
  分析:通过图案设计,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圆规的使用技法,会将圆六等份、三等份,会画莲花图,会画六角星。同时,让学生在电脑上利用几何画板画图,设计图案,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设计的图案也丰富多彩。创设信息型情境,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电脑知识水平。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水平,如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应用多媒体等,这是创设信息技术型情境的前提。
  结束语:创设数学教学情景还可用竞赛、幽默的话语、甚至有意做错题等形式。“打造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创设数学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目的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做到有效,必须有“度” 。不“到”,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过”了,课堂多了“热闹”少了“门道”,达不到预期目的,完不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如何创设有效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总结的漫长过程。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一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