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探究发端于问题,不能发现问题就无从探究,也就无法解释现实世界。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麽会落地”开始,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是从“为什麽深紫色的紫罗兰花会变成红色”开始。因此,爱因斯坦说:“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通过有目的的培养获得,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化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在教学中,仍满足于教学解释疑惑的传统功能,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或不会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不会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不会引发认知冲突,那么就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因此,对化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产生很多疑问。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中学生在化学探究活动课上应该提出并进行探究的问题呢?
1.化学课上探究的问题必须是科学问题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因此,科学必须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探究必须以认识和解释已有的世界为目的,科学问题应该是来自对自然界产生的疑惑。而假科学问题是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目的的问题。如“我们如何提高空气质量”这是一个涉及社会、道德、文化、科学等多个层面的“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与其相对应的真科学问题是“某地在实行节能减排前后空气污染物和指数有什麽变化”。化学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所探究问题必须是真科学问题。探究活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区分开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
2.学生探究的问题不能过于开放
开放的问题无边无际,对于中学生而言,往往不知从何着手解决,因此,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而封闭性的问题往往指向确定的答案,它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暗含多个变量,而封闭性的问题只有两个以下的变量。如“物质的燃烧与温度有关系吗”就是一个封闭性的问题,它只包含“温度”一个变量;“物质燃烧需要的是什么”的问题则要开放一些,它包含着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温度、是否与氧气接触等多个变量,不过由于其包含的变量是有限的,因此仍属于可以探究的问题;而“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的问题包含无数变量,对于学生来说就很难探究了。可以这样说包含众多变量的问题反映了提问者对问题所涉及的研究 对象的认识才刚刚开始,而两个变量的问题说明提问者已经初步获得了一个因果关系的假说。
3.问题要具有适合学生的探究价值
科学是为了解释世界,但在解释世界之前,科学必须能够客观的描述世界。个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与科学的发展过程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从认识“这是什么”到“这是为什么”的。因此,在化学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先进行“是什么”问题的观察和训练,然后再进行“为什么”问题的解释性思考。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对“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和观察训练的基础。当前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大部分是对“是什么”的问题的探究,如在“金属与酸的反应”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金属为什么会与酸反应”的问题。
另外,“是什么”的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无论什么性质的问题,都要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仍以“金属与酸的反应”活动为例,如果学生要探究“金属与酸能否发生反应”,问题就过于简单了。因为学生已有了“某些金属能与盐酸硫酸反应”的认知基础,再对这个问题探究就失去了意义。而“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对学生来说结论更加未知,对学生的挑战性和吸引力也就更大。
二、如何设置提出问题的情境
问题不会凭空产生,在课堂上问题的产生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按照情境的指引提出问题,而问题情境如果创设不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能不着边际,自然也就难以达成活动的目标。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是提出问题所需要的呢?
1.问题情境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既然科学是用来解释世界的,那么,学生所从事的探究活动就应该用来解释学生的生活世界,解决学生显示生活中的问题。科学学习应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要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真实”应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第一要旨。创设真实情景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 经验建立联系。如在“钢铁的锈蚀与防护”探究活动中,问题情境应是让学生观察或让学生自带一些铁制品。这些铁制品涉及我们日常生活中采用的各种各样的钢铁防锈的方法,有了上述情境,学生才有可能产生“水会引起铁制品生锈吗?”“与空气接触易引起铁制品生锈吗?”“温度的高低对铁制品的生锈有什么影响?”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就能够得出“钢铁的锈蚀主要是铁与氧气、水蒸气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钢铁的纯度、环境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等都是影响钢铁锈蚀的因素”。
2.问题情境要包含一定的矛盾冲突
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母体,只有当现实情境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冲突时,学生才可能产生困惑,产生疑问。因此,在情境中要人为的为学生设置矛盾,在学生进入一个他们熟悉的经验之中时,发现这种矛盾冲突并自然地产生困惑,提出问题。这样的情境才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方式引导下产生的问题才具有正确的指向而不会过于发散,并且是学生自己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问题。例如:在中和反应一课中,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设置矛盾和困惑。通过借助指示剂,使学生获得酸和碱可发生中和反应的结论。
3.问题情境不能过于复杂
上文提到,要通过问题情境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矛盾和困惑,但一次设置的矛盾和困惑也不能太多。如果问题情境过于复杂,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或者产生杂乱无章的问题,老师还需要“拨乱反正”,甚至最终被迫自己提出科学问题来。自主探究不是让孩子们任意走到他们想去的地方或者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探究是有目的的行动。
4.问题情境可通过具有结构性的研究材料设置
提供具有结构性的研究材料是引导学生提出符合教学目标问题的有效途径,材料的结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效果。研究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教给学生的次序就是研究材料的结构。所谓结构严密指的是各个研究材料之间、研究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具有严密结构的材料中,每一个研究材料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对于主题应该是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曾之则多,减之则少。有结构的研究材料可以暗示出需探究的科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冲动;而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研究材料,学生很难产生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中,为学生准备的药品包括:澄清石灰水、蒸馏水、石蕊试液、蜡烛、火柴。根究这些药品,学生很容易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什么”的问题,也就可以达到“探究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活动目的。而如果在提供药品中增加了一些与本问题无关的药品,就会干扰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影响探究的方向。
设置有结构的研究材料可以避免问题的过于开放,保证问题具有比较确定的指向,有利于学生能够沿着活动的指引,顺利的到达认知的彼岸。
三、怎样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有了上述铺垫后,就可以让学生自行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了。那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又要注意些什么?如何保证所探究的问题的有效性?如何保证问题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指向的一致性呢?
1.要给与学生充分提出问题的权利
即使有了结构化的研究材料,有了比较简单的矛盾冲突,学生也可能提出发散的问题或存在某些问题的问题。这时,教师不要为学生设置一个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的框框,不应在学生产生问题之前给予任何提示,而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修正问题。这时,教师不要为学生设置一个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的框框,不应在学生产生问题之前给予任何提示,而是要放手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修正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科学探究实践,而不是老师的暗示和说教。
2.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对于这些问题需给予适当的评价。可以将学生就某一情境提出的若干问题逐一列出,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哪个问题的表述更具体,哪个问题更有探究价值,哪个问题的质量更高。通过对问题的评价,学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提出的问题,了解别人提出问题的视角,调整并确定自己要探究的问题。问题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产生并完善的。
3.要准确的表述问题
发现问题不等于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仅仅发现问题是不够的。发现问题是指头脑中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提出问题则是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理论假说的问题,并且往往指向确定的答案,只有用明确的羽翼按表述出来的问题才能彰显问题中理论假说的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策略。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过分夸大提出问题的作用,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对立起来,否定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