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冷漠现象原因和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丽娟,胡婷
摘要:在目前的大学教学中,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非常普遍。引发这种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有来自学校、教师、学生自身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本文在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诸多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改善课堂冷漠现象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课堂冷漠;原因;对策
大学课堂是大学生汲取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主阵地,但随着近年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课堂教学质量也明显下降。对于本科生而言,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质量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当我们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时,不难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很多课堂存在明显的课堂冷漠现象。课堂冷漠现象即大学课堂内学生逃课,旷课以及课堂上不听课的现象,甚至有的课堂的出勤率低于50%的现象。
有关资料显示显性逃课的问题在大学教育中是比较突出的,即:基础课的逃课率为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为20%;公开课的逃课率达到了50%。大学生中有逃课经历的是82%,经常逃课的是11%。隐性逃课现象则更为普遍,即学生虽然没有逃课,但是在课堂上却并不是认真听课,而是我行我素无视课堂与教师的存在,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如发短信,上QQ,睡觉等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而且隐性逃课与显性逃课相比更严重,甚至涉及到几乎全部的学生。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提问,无人回答,甚至不知道老师在问什么的尴尬情形。课堂冷漠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容易让教师产生挫败感和无能感,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课堂冷漠”现象已经成为了阻碍大学教学质量提升、阻碍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一块绊脚石。
一、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
课堂冷漠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因素。
(一)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对于学习的价值有错误的认识,导致对公共课教学,甚至专业课教学都没有兴趣。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在行为结果产生之后,首先直接对结果的好坏作出判断,而对于结果,人们时常会思考它出现的原因,即进行归因。大学生大都把学习失败归因于教师教学的失败或者学习的难度太大等,这种归因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也让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对于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而言自我归因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归因理论认为当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的时候,个体积极性比较高,愿意尝试努力去改变现状;反之,个体改变现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比较差。大部分大学生都把学习的自己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教育制度问题、教师教学质量问题、学校管理问题等。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
最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良也是一个课堂冷漠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包括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内部动机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活动也能持续,即学习活动持久性,主动性更强;而外部动机持久性、主动性就比较不足。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是外部动机,即学习行为可能带来的好处或坏处而产生学习的动机。很少有大学生学习动机是来自于内部动机,即对于学习本身的兴趣、好奇等。
(二)教师:
对教师而言,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足也是出现课堂冷漠现象的主要原因。对于大部分的非师范类的高校而言,新教师岗前的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实际上大部分都流于形式,这样也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导致师生比例失调,师资力量不足,部分学校甚至让非本专业的教师担当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教师的管理方式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过分地控制,甚至通过每一节课都点名的方式来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这种方式实际上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紧张,大部分的学生来到课堂上也不听课,出现隐性逃课现象。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反应放任自流,课堂教学也是照本宣科,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的学生产生明显的学习倦怠。最后有的教师重视科研能力,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忽略了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讲课内容资料陈旧,与社会现实和学科前沿脱节比较严重,个别老师甚至有照本宣科的现象。
(三)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流行的“读书无用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在大学校园也逐渐蔓延。由于大学生的不成熟,缺少社会经验,对于错误的价值导向不具有分辨能力,使得学习行为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教育价值也被片面地理解。部分大学生急于学习的知识可以现学现用,甚至可以立即产生经济价值。而对于一些基础课和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课堂冷漠现象就很明显。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知识爆炸的时代的到来,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的地位也被动摇,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来自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这对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学习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与互联网的丰富性、互动性、即时性相比,传统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有些力不从心。
最后学校的周围环境也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对于课堂冷漠现象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周围各种娱乐餐饮场所遍布,给高校周边环境营造了一种不良的气息,给学生带来了很多的诱惑。对于自控力比较差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影响而丧失理想,荒废学业,导致课堂冷漠现象的出现。
(四)学校: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凝聚着学校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一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如: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会,等同于单纯的文体活动。内容偏窄,层次较低的校园文化只是流于形式,与学校特色,专业特点等都很少有联系,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些形式主义的校园活动中,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导致了课堂冷漠现象出现。
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建设不完善导致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由于高校扩招的同时,部分高校不顾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盲目增设新专业,如例如师范类院校开设非师范类专业,理工科院校纷纷开设外语、管理、市场营销等文科类专业,以文科见长的院校又一拥而上地开设计算机、电子商务等理工类专业。
二、课堂冷漠现象的对策
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消除课堂沉默带来的负面影响。
(1)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探索。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的课程进行教学活动,如:考查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知识的趣味性和应用性;考试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要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还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能动性,使教学内容的形象化,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年级特点,专业特点等,应用多重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提升的吸引力,包括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以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
(2)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宽容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答案不管对错,都给予鼓励和肯定,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如:日常教学工作中,网络沟通等,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获得的有效性。
(3)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教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会理解学习的价值,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举办一些讲座,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教书”,即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把教育的“育人”功能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最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的楷模,因此,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教师自身也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改善校园文化气氛,创建有特色、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办学历史和传统,建设不同风格和品位的多元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在满足学生会精神生活的同时,还应该着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关系的改善、学生人格的完善等。
(5)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管理。通过心理学公共课程的教学、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沙龙等方式帮助学生会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学习倦怠严重的同学辅导员或心理老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参考文献:
[1]谭璇.高校“课堂冷漠”现象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0).
[2]邱熙.大学生逃课的自我归因[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马丽枝.高校“课堂教学低效”原因及解决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0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