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略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丽欣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而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教学中,教师对古诗词要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知人读诗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因此,在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诗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使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提供了方便。
  二、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也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遐思万千,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机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思绪随之飘荡,使人想起诗圣杜甫那绘春夜之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境界了,还有苏东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小诗,读罢此处,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卷展于眼前。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学生分成小组各抒己见,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
  三、写作手法分析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萧涤非先生曾说:“《关睢》序一篇,不但当必读,且当先读,因为如果不知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诗歌为何物。”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由此可见熟其“法”对读诗的重要性。做到除上述之三法外,更有其他许多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修辞赏析法
  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对一些修辞的运用,我们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的《秋浦歌》中曾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展现了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及“雪满山”来比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体会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多大,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词人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而且连用比喻写“愁”多,同时“烟草”、“风絮”、“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愁情。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方法,更能形象地表现主观的情感。
  对诗歌这笔财富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只要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中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得再深些,诗歌教学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赵丽欣 河北省宁晋县第六中学 0555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