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教学行为的专业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前些天面试一位即将大学毕业的准体育老师,试教中的一个小环节给了我不小的触动。该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分清楚左和右,学会三面转法。这块教学内容平时的教学效果确实不尽如人意,连很多资深教师都觉得难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于是,纷纷感叹:方向感是天生的,遇到好的班级就运气……然而,这位新教师的教法却让我的内心为之一振——
“同学们,现在跟着老师举起你的这一只手(教师面向学生举起自己的左手),这只手就叫右手。然后,用你的另外一只手去捏‘右手’(教师示范捏住肱二头肌的位置)。来,使点儿劲捏,直到感觉疼为止!如果你觉得已经捏疼了,好,就把两只手放下,立正。”教师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现在感觉一下,那只右手的手臂还有疼的感觉吗?好,向右转!向疼的那只手的方向转……”
试教完毕,我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欣赏,希望老师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多多发现诸如学生分不清左右方向这样的问题,多多寻找能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听过不少的课,涉及小學阶段的所有学科。静下心来细细地回味一番之后却发现,诸如用捏疼手臂来分清左右,拥有“好方法”的课实在没有多少!课上教师更多的是强调教学目标和要求,比如“掌握8个词语,理解文中3句话的意思”“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争取每个同学都能在一分钟内完成40道口算题”“这课的单词听写,老师希望人人都能够不出错”等等。如果学生的学习达不到相应的要求,那么“多读”“多写”“多练”“多抄几遍”往往成为教学方法中的“万金油”。
实际上,我们需要体认这样一个观点:教学行为的专业性,恰恰就体现在如何变“多”为“少”,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措施,击中“要害”,使学生茅塞顿开。
首先,没有对教学内容的全面解读,要体现教学行为的专业性是不可能的。一节一节的课,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能力的落脚点。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会好好研究一番本课时教学的内容,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那么,研究教学内容的要素有哪些呢?大致包括如下这些:该课时内容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组成该教学内容的组块,这些组块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之中含有的重要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内容……就像我们吃苹果,是一个用口腔咀嚼和品尝的过程;更像医生做手术,是一次对病情全面诊断的过程。
其次,若教学的起点不是建立在观察、测评、诊断的基础之上,教学行为的专业性就难以真正保证。同是“3+2=4”这样的错误,发生在不同学生或者同一学生的不同时间段,其背后的原因往往是不一样的:可能在于书写太潦草,也许是时间紧张造成了慌乱,还有可能是上下两道题目看走眼了……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场景中,教师往往凭着主观臆断给出同一张“方子”——10以内加减法不过关,每天练习一张口算卷子,并计时。理性地想一想,是不是很荒唐?
再次,没有策略、方法、措施的选择与跟进,教学行为的专业度是不能够让人充分信服的。无论哪一门学科的学习,学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或多或少的差错。如果教学当中只提供给他们学习的要求与目标,只告诉他们“熟能生巧”的道理,只给他们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心灵鸡汤,那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是对“教学”这一高尚行为的严重辜负!策略、方法、措施的选择与跟进,有赖于对教学中各种问题的锁定、分析和研究。譬如,体育课上学生弓步重心不够低,音乐课上学生的气息不够匀,语文课上学生书写的间架结构不够美……教师在深研了这些问题之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同一条策略——借助一张白纸以解决各自的问题——当然,三位教师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各不相同:体育老师把白纸放在学生的腿上,看看这张白纸有没有从大腿上滑落下来;音乐老师把这张白纸放在学生的嘴前,测试学生在歌唱的时候有没有吹动它;语文老师则在这张白纸上印上了回宫格。若是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哪怕只用了一张白纸,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不得不钦佩:教师这样做是专业的!
最后,若教学的结果显示学生依然会重复出现同样或类似的错误,教师就必须反思教学行为的专业程度。“左边‘日字旁’,右边‘寸’,时,‘时间’的‘时’。”这是我们在语文课堂里经常听得到的识字教学法。但事实证明,用这样的识字教学法教学,学生在汉字音形义的掌握上很容易“返生”。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及时对该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那么“多抄几遍”就大有市场了!看看调整识字教学法之后的教学情况吧:“同学们,这是‘时’字的繁体写法(出示繁体的‘时’)请大家把三个部件拆开了想一想,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把这三个部分的意思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一下子醒悟过来,原来“时间”这个概念是古人从“(寸)测量”“(日)太阳”与“(土)大地”的关系中发现规律后总结出来的。后来,我们对文字进行简化,把“土”去掉了。教学结合对“日晷”的了解,学生在观察、探究和故事中掌握了“时”的音形义,更理解了这个汉字的造字方法和文字当中蕴含的中华文化。
综上所述,教师提高教学的专业程度是必然的选择。要不断提高教学行为的专业程度,就必须敏锐地捕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问题发生的整个过程尽可能地还原与保存,进而借助专业的工具进行分析和解读,追根溯源寻找发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一旦原因锁定,教师就要从自己的“专业工具库”中去选择最佳的策略、方法和措施,制订教学方案,并对方案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估,形成一套流程:发现—观察—制订方案—实施—评估—优化调整。如此,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在日积月累的教学行为中得到提高,实现从“专业技术人员”到“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与升华。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养正小学310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3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