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段自仙
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笔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完成的,同时,它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门艺术。与其他任何人文艺术一样,只有参加者全身心地投入,与其融为一体,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使其发出最灿烂的光辉。
一、以身教和仪表影响学生
身教和仪表是人的心灵的外在表现,是人的情感外露。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在和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时,学生首先注意到的是班主任的仪表。因此,必须穿着得体、举止大方、整齐清洁、态度和善,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是否满意,对今后的班级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总之,老师的仪表,对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用语言和行为引导学生
“为人师表”,“表”者,表率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要用正确、规范的行为来引导学生。我们要明确,思想教育不是口头教育,教师的语言和行为是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我曾经注意到这样的现象:班主任如果在班内表现出特别轻视某个同学或是尤其偏爱某个学生的行为,那么,这两种学生在班上的地位也会因此而截然不同。尤其是被轻视,瞧不起的学生,在同学中间更是抬不起头,会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欺负,还会被同学孤立。后来,教师改变了对待后进同学的态度,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就随即而改变了,这就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班主任的一种“意识导向”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以为这不重要,相反,教师的行为示范正是德育工作中十分关键的一环。
三、放下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
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摆教师架子。学生乐于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交谈,只有在这种平等的气氛下,学生才感受不到压力,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实感受说出来。在很多情况下,问题难以解决的关键,往往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我们处理的方法。放下教师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你会发现,事情会变得简单很多。
四、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曾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蹲下来看孩子》。家长在超市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孩子看见的,却是粗细不同的腿和各种鞋子,而且时时会被大小不同的箱包撞到。可见,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眼中的世界是多么的不同!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比任何人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要常常降低自己的视点,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这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使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五、理解学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与学生的任何交谈,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教师要教育学生,就得先理解学生,只有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教育。
六、让赏识教育成为和学生交谈的中心
经验表明,正面教育往往比反面教育更容易收到成效。因而,在交谈中,我们也要使鼓励成为谈话的重点内容。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每个学生,哪怕是最差的学生,身上都会有闪光点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它,并使之充分发挥。
七、做学生忠实的倾听者
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常常是以一种说教者的身份出现在交谈中。其实,有时候我们不妨做做忠实的倾听者。学生有话要说,我们不应该予以打断,或许他要说的,正是关键所在,教师未必“先入为主”。在倾听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学会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来判断他的内心活动,并耐心地等待插话时机的出现。这么做,一方面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得教育的进行更加有效果。
八、以诚挚的感情打动学生
很多时候,说服、开导不起作用,往往只有靠我们的爱心和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学生。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真正使其懂得事理,从而自觉改正错误。
九、校内外结合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教育就是开发。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它是每个人固有的,就像矿藏一样,要靠我们去开发。班队活动就是要调动一切环境手段来诱发、开掘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少年儿童体验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当你走进我们中队的教室,你一定会惊诧于教室环境布置的别具匠心。教室的每一面墙上都有学生写的、画的、剪的、撕的作品;教室的黑板报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得奖了”栏目,里面镇级有以至全国的书、画、故事、作文、队报和知识竞赛获奖的小能人奖状,以及来自敬老院的表扬信;那表示喜庆的灯笼上的日、月、星、花、草、树、木、人、物,让人赞叹学生的巧手。还有谜语城、开心果、生物角……这些就是实践活动的成果。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自身的文化艺术知识,又增长了艺术的才能。
总之,新时代教育工作的特点为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该做好教学工作,而且要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以促进教育学生健康、高效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