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做中学”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改变传统科学教育活动的模式,就是鼓励幼儿自主学习,学会发现和探索,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做中学”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方式,是教师组织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做中学”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 “做中学” 科学教育 操作
  
  “做中学”顾名思义就是让幼儿学习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观察、操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对幼儿进行“做中学”,是培养幼儿活泼好问、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对他们今后的生长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于近几年开始研究的新课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根据“做中学”的方法,我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进行了尝试。
  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般都采用教师提问、讲解、幼儿逐一回答,然后得出这一事物的结论。有时候也让幼儿实验或动手操作,但这种实验或操作也是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进行。幼儿只是教师命令的执行者,而不是活动的主体,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得被动,学得肤浅,而运用“做中学”教学,是改变“你教我学”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幼儿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到初浅的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阐述“做中学”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1.创设氛围,激发愿望
  《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器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丰富的材料是幼儿“做中学”的物质基础,活动的准备是整个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活动过程的进行和目标的实现。如“睡莲花开”活动,我们首先选择好玩水的场地,准备盛沙、盛水、盛土的玻璃容器、大塑料盆、八种不同材质的纸张、剪刀、记录纸、笔等然后让幼儿观察,把睡莲放入沙容器、土容器、水容器里,让幼儿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然后让幼儿自由操作,由于材料充足,幼儿才能够从容、自主地进行观察、实验、记录、交流、讨论,从而发现科学知识,充分体验科学探究,发展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萌发科学养素。
  愿望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奏曲,当幼儿愿意“做中学”时,就会产生愉快情绪,争着去“做一做”。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要特别注重抓住这一时刻,创设与新概念紧密相关的氛围,来培养幼儿愿意“做中学”的积极情感。如,在“玩沙”的活动中,我们给孩子提供小桶、小盆玩水、他们很快发现水是可以流动的,有的甚至发现用一根管子可以把水引出来(“虹吸现象”),在塑料瓶底扎些洞可以做成莲蓬头淋浴器等;还通过玩水,幼儿知道了“水往低处流”的现象,但却不知道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呢?是因为水倒在斜板上端,中间和下端,使幼儿观察到不管水倒在什么位置,水总是往低处流。可见孩子们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入了“做中学”的活动。
  2.丰富内容,以操作为主线
  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多,面很广,但都是周围生活中粗浅的知识和自然规律,教师在活动设计时要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做中学”的问题,使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有趣的电池”的活动,首先让幼儿在玩电动玩具、物品的活动中,感知玩具和物品有电池和没电池的不同状态,其次给电动玩具及物品选配合适的电池,再次认识正负极并能准确地安装电池;又如,“有趣的鸡蛋”系列活动,小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与操作的愿望,教师准备了许多沙子、瓶子、珠子、海绵等,让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怎样使鸡蛋立起来?”幼儿把鸡蛋立在沙子里、珠子堆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全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大笑,这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较难获得的。中班安排了“分辨生熟鸡蛋”的活动,幼儿通过旋转鸡蛋,发现生鸡蛋与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的快的是熟鸡蛋,生鸡蛋有声响,熟鸡蛋没有声响,幼儿对于通过自身操作所获得的经验是难忘的。大班则开展的是“沉浮的鸡蛋”,师生共同准备了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等,发现要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需要往水中加盐,同时用小棒快速搅拌,加入水中的盐少了不行,但多了鸡蛋反而又会沉下去。总之“做中学”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要便于幼儿从中感受到乐趣。
  3.强化“做中学”的意识,培养这种精神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运用“做中学”关键不是强求幼儿结果,而是通过让幼儿试一试,培养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如,“溶解的秘密”的活动,当把糖放进水里时,糖不见了,幼儿就争着试一试,在活动中幼儿各个都表现出强烈的“做中学”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不断更新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不仅要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还要求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更要将科学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幼儿的需求和兴趣点上不断生成科学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