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梅丽霞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为它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所以学生们喜欢。但同时,各学科的综合又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上的更好?
  
  一、研究教材,做到通俗易懂
  
  从社会常识着眼,以种种社会现象,如家庭的、学校的、国内的等具体事例,展示美与丑、真与假、善于恶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这些社会现象、社会实例的同时,也能在自己的思想深处对自己的行为的好坏有所鉴别和认识。而这种认识,在小学生初次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会出现错误认识,这也是正常的,但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引导靠什么呢?就是靠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始终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其中。
  
  二、以情激情,吸引学生去学
  
  真情能打动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真实情感可以互相传染,互相影响,进而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品德与社会中,教师在把握教材的结构和重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三、坚持与社会实践现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了解社会,以便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这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五彩缤纷的社会里,要提高小学生辨别是非的思想觉悟,就必须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的同时,设计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通过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法制宣传等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味真、善、美,引导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其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律、自信,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四、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法规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如《学校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
  
  五、要不断拓展教学空间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可以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作者单位:河北省栾城县王代梅国祥希望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