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是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研究,从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交际适应问题等方面做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也是心理疾病高发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16.51%的学生存在着中度的心理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特殊群体,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由于新的文化环境与原来的差异较大,因此适应环境的压力比一般大学生更大,从一些民族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数据中可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状况是更加令人担忧的,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的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有对中南民族大学生采用UPI做了一个调查的报告,发现一类学生占13%,二类学生占30.3%,一、二类共占43.3 %,2003年用UPI做普查,发现一类占20.3 %,一、二类共占37.2%。在中南民族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记录中,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咨询比例占全体学生的43%,这说明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令人担忧和必须加以关注的。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原因与一般大学生相似,但由于其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
  在文化冲突方面。文化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程序。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人知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当人从一个环境到另外一个环境,就会出现文化差异,如果差异很大,人们往往不能确定自己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此点上表现比较突出。他们往往来自于相对较封闭的文化环境,对外面世界的发展不很清楚,因此文化差异比较明显,在一些观念上也存在不同,特别是有严格的民族信仰和习俗的学生,多元文化的社会让他们迷惑,多种多样的评价标准让他们产生冲突,咨询案例中不乏因为观念冲突而产生混乱的学生。
  在经济比照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来自于比较贫穷的地方,特困生较多,而高校环境一般是繁华的都市,周围往往也有许多经济状况比较优裕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就会有一些共同的活动如聚会、旅游、消闲,不参加活动怕人误会不合群,参加活动又没有相应的经济能力,这些经济上的压力靠勤工俭学没有办法解决,而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会产生更大的压力。
  在个人习惯方面。当由家庭生活转人集体生活、由有他人严格管理到自理后,他们往往能够明白自己的长远目标,但不能控制每天的时间安排,常常因为睡懒觉和玩乐耽误学业,甚至连上课都不能集中注意力。
  在饮食习惯方面。除地方口味差异外,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存在着一些民族禁忌,群居环境使这些有禁忌的学生很难适应。
  2.学习障碍
  大学学习特点发生了许多变化,学习问题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上常出现的问题有:
  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来自老少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生,从充实的高中到空闲时间较多的大学,很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亦有一部分学生,学业负担重,每天忙于写作业,做实验。如果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大脑总处在紧张状态,易诱发心理问题。再有就是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理想,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求考试及格,拿到文凭了事,胸无大志,思想无压力,学习无动力,松松垮垮,懒散度日,这些现象在刚入学的新生中尤为明显
  3.人际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社交活动发生改变,由简单的学生交往到准社会交往,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随着交往人群环境变化,评价标准、参照背景、生活组成部分等也都发生了变化。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交往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有:
  对人际关系的观念。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个相对比较淳朴的人群中长大,中学的人际关系也很单纯,因此在大学中比较难以适应新的关系,他们往往会把人际距离当成冷漠,把保持心理隐私当成不诚实,对现实中的人和人的关系充满失望,但又不得不去适应,人际交往中观念问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个问题。
  孤独与思乡。远离家乡和亲人,失去一种熟悉的生活,使他们倍感孤独,大学的人际关系与中学不同,老师不是那么关心学生,同学也不是那么亲密。对有强烈的民族信仰和民族习俗的同学,如果周围没有与自己相同信仰的人,就会感觉与周围人无法沟通,因此更加孤独。
  差异造成的冲突。信仰差异、民族文化差异、民族习俗差异、个人习惯差异、经济差异、性格差异都是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和他人发生冲突的原因。
  4.在自我意识上比较消极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在机能上处于成熟高峰,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有时会过高估计自己,逞强好胜,而产生“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自我扩张表现出盲目性,容易混淆幻想与现实的差异。“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相对立产生了心理冲突,往往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逃避、反向等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虚幻的自我价值感,一旦这些希望落空,心理无法承受,便会失去理智,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的发展自身素质,针对他们常常出现的情况,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开展人学心理教育:
  1.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要在上课之前,使学生明白专业的历史渊源、发展前途、知识结构以及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专业的学习方法等。这样学生在开始学习之前就对所有的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为大学学习和生活树立一个新的目标。
  2.开展学习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白了专业的基本要求,学生还要明白作为一个学习者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达到个性化的发展,使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使他们消除理想大学的光环,尽快树立新的合理的人生目标,并且明确实现目标的途径。
  4.交往指导。正确认识自我有助于正确地把握交往行为,大学生往往把交往能力看得太重要,但在交往观念上也有一些简单而幼稚的地方,需要指导他们进行理性分析。在交往技巧上也要进行指导,可以开设这样的讲座,也可以进行一些团体咨询。
  5.生活指导。一些学校在新生人学时就发给一份详细的生活指南,从一些衣食住行的细节指导到学习、交往中要注意的问题,这对学生生活的适应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所有的学校都应该这样做,同时还要详细了解学生生活中
  的具体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应对种种问题。
  
  四、小结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了给少数民族大学生一个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大学和社会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大学里,可以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诊治心理疾病,同时
  培养、提高无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还应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健康与咨询的知识与信息。
  
  参考文献
  [1] 韩丽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3):96―98
  [2] 李静,赵伟.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72―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