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与智者对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经典文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和体现了所产生时代的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读这些经典,在历史性与实践性的交汇中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李衍柱先生的《导读》正给我们重读经典构筑了一个平台。
关键词:美学经典;重读;阐释;启示
“经典文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和体现了所产生时代的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精华,承传和负载着优秀的文明传统,提出了影响着历史发展未来的理论主张。”这些经典著作,像一座座巨大的精神宝库,让后人着迷,它吸引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众多追随者,一遍一遍的重读、咀嚼、体味。重读这些经典,就如同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他指点我们认识世界,学会思维,教会我们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李衍柱先生的《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以下简称《导读》)就是这样一部力作,《导读》不仅引领我们去重读、阐释这些经典文本,还在重读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个人的新发现,并作了新的解释。我们知道,经典之所以称其为经典,就是经过了多少年无数人认可了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些老东西,我们还不断的在读,并且每次重读都有新的启示,新的发现,这也正是它能被称为经典的原因。
一、重读经典。回归原典。把握内涵
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谈到中国哲学和美学研究问题时,明确提出了“回到原典”的问题。“即回到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和几个点儒学,即回到马克思和孔子本人”他的意思就是说,在学习西方美学,就是要回到这些经典文本的“圣地”。经典文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和文学艺术发展轨迹的重要标志。认真阅读经典文本原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味经典大师们的本原观点。正如李衍柱先生所说,“重读就是要回到原典,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去读原著,学习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要领会其思想的精神实质,不要道听途说、走马观花的阅读。也不能靠第二手、第三手的资料,要排除一切先人为主的思想,抱着一种从零开始的态度,尽最大可能去搜集和阅读那些具有原创性的第一文本文。”学习阅读经典,就要准确全面地把握经典大师们的经典著作,沿着李衍柱先生《导读》的指引,我们加入到了柏拉图的“精神对话”,朗诵起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诗学,认识了维柯德的《新科学》,贺拉斯的《诗艺》、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狄德罗的《论戏剧诗》,拜会了德国“新文学之父”莱辛和他的《拉奥孔》、《汉堡剧评》,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作为钥匙,打开西方近代美学的大门。聆听了《歌德谈话录》与《论文学艺术》的谈话,认识了这位文学世界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来到黑格尔《美学》这一世界美学史的丰碑跟前。经典是读出来的,只有潜心研读经典文本,才能在对原典的整体审视中把握经典文本的丰富内涵,精读的同时,要联系大师们的时代背景,紧密地结合他们的创作实践,不断的用这些经典来验证他们的理论。在重读的过程中,务求批判的吸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客观公正的给予评价。李衍柱先生正是在通读了这些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对柏拉图的图像理论有了新的阐释,他总结提出了柏拉图关于诗歌的模仿对象问题这一重要的艺术发现,以及柏拉图在总结荷马史诗的叙事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三种叙事方式,从而进一步论证提出的“模仿是一种生产”这一长期被中外学者所忽略的重要观点。先生认为,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典型一词”的观点是不准确的,他纠正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并没有使用“经典”的术语,因此说他是“最早”提出的,是不确切的。
二、学习《导读》的启示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学在我国已成为一门热门学科,并在各个领域都掀起了一阵“美学热”。尽管这些年来对美学理论的研究热潮有所衰减,但在实践的层面上,美学发展方兴未艾,美学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李衍柱先生的《导读》为我们重读西方美学的经典大作,指明了方向和阅读的方法,学习《导读》,会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学习经典,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学习经典,首先要有扎实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美学结合起来,这些知识是学习美学,掌握美学理论的外围或基础。其次要准确把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含义。在《导读》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美学理论名词,这都是构成美学理论的重要元素,是构成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美学理论中的常用术语(如典型、悲剧等),他们在经典文本有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特定含义,《导读》也一并给我们做了引荐,目的就是要引导我们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万不可对经典的理解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对经典文本务求悉心钻研,深刻领会。
二是学习经典,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有强烈的时代意识,要在历史与实践的交汇中重建美学经典。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一种美学理论的产生和检验需要依靠审美实践来支撑。我们细读、理解、阐释经典文本的同时,要联系实际,做出新的解释,读出新意。例如“意蕴”和“意境”,从概念上看,很难理解,但一旦结合诗词绘画,就显得生动活泼起来,也就容易明白了。再如审美欣赏中的“移情说”,联系自己的欣赏体验一步一步对照,就会自然而然的深入进去。倒过来看,从审美实践中寻找理论答案,比如当前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奇的审美现象,如文艺界的走向,超女现象,严肃文艺遭遇到空前的冷遇,若是联系审美的时代性,文艺同政治的关联性来分析就会得到答案。在《导读》中j李衍柱先生就重读经典的体会中指出,要区别学术与政治,批判的吸取已有的研究成果,客观公正的给予经典文本以美学的与历史的评价。从学习经典的目的来看,《导读》也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目的性,学习经典,就要用经典意识来指导我们的审美鉴赏,《导读》在谈到康德的美学思想时指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批判康德的思想体系和它在世界、在中国的影响,对于哲学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有现实迫切的意义。”他还指出,“我们研究马克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就不能不认真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古典美学,就不能不认真研究康德的三大批判。”
三是学习经典,要有开阔的视野,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经典理论不是凝固不变的教条,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一直处于一种争议、演变、创新的过程中,是一个永远开放的体系。这反映了理论视野的逐步开阔,不同学科交流日趋互补,理论研究更加深入的过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定型的美学理论。学习经典,就是要在发展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建设当代美学体系。李衍柱先生在《导读》中指出,“我们学习他们的美学与诗学著作,除联系他们时代的文艺思潮外,还应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创作实践,以他们的作品印证他们的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