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事实上,阅读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都不感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
  【关键字】语文阅读 培养 提高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探索真理的欲望。”而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上语文课、做语文试卷简直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要在短时间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教形式,他们未必听得进去。我想,此时就不如从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入手,让他们一次次地肯定自己,从而慢慢激发他们的兴趣。再者,每次考试卷面分数阅读理解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而且也是最容易失分的地方。基于上述情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然就非常重要了。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
  许多同学一看到阅读就有一种恐慌、厌烦的心理。这种不良心理是导致阅读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克服这种不良心理。让他们把阅读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阅读是要心态平和的,不能因不认识的字,拗口的句子影响情绪。我们都知道,任何的紧张、恐慌都会妨害大脑的正常思维功能。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养成学生阅读的专注品质,使学生在主观上形成阅读需要。教师要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引导到阅读上来,使他们有阅读的需要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其次,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必然伴随愉快的情绪和专注的心理,推动人们自觉地去探索、追求。只有全身心投入的阅读,你才能对文章有印象,有印象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感悟。
  二、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正确与否影响阅读效果的好坏。从平日里观察,不少同学在阅读的同时小动作也特别多。如:书往桌子上一放动动嘴巴,手解放出来做其他的事;目光呆滞地一个句子或词语反复读很多遍,还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些不好的阅读习惯,只能使思维越来越迟钝。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一是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找那些能够吸引你并让你持续阅读的书。即使不是文学名著,让你对阅读充满欲望,这就是阅读的目的。一旦形成习惯,就是更艰深的内容你也会泰然处之。二是要有严肃认真的阅读态度,精力集中,力求收获。指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尽量选择那些经典的书籍、文章,独具特色的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的优秀文章。三是要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习惯是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绝对不行,每天至少抽出一点时间雷打不动的读书,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受影响。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使行动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三、寻找恰当的阅读方法
  1、针对性阅读
  这种阅读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跳开”、“绕过”、“跨出”、“避让”与需要无关的内容,直接捕捉有关的材料,决不在外围知识上去绕圈子。深些的可在先前捕捉到的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筛选,从而得到实际内容。这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轻松地找到答案,从而获得成就感。但阅读时,不能断章取义,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
  2、计时阅读
  计时阅读就是看单位时间阅读文章的有效字数。这种阅读在于提高自身的阅读效率,尤其是阅读速度很有作用。快速阅读可以锻炼大脑反应能力,眼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协调性。这也是一种极有挑战性的阅读方式。可以要求学生将一篇文章多次朗读的时间准确率记录下来,通过对比来激励自己,挑战自己。这种方法平时不妨多用些。
  3、分类阅读
  阅读文章千千万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归类总结,找到每一类阅读材料的阅读规律,以便在以后阅读同类文章时做到举一反三。一般情况,我们会对文章进行三分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同体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相同体裁的文章具有大致相同的篇章结构,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对文章体裁的了解。
  (1)、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的。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对事件经过的叙述表现出来,这类文章大多要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较常见的顺序,一是以时间为序,二是以事理为序。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议论、描写、抒情。描写还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往往是为了揭示人或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
  (2)、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能力等为特征,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等为主要内容一种文体。其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某一事物(事理)或事物(事理)的某一方面。一般来说,详写的部分既是事物特征的体现,又是说明文的重点与中心所在。阅读说明文时要注意标题的提示作用,因为说明文的标题常常提示文章说明的范围、重点、类别、中心等,还可以通过找每个自然段的提示性语句或中心句,概括出段意,然后再集中主要段落的大意,分析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说明的顺序,主要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主要有了解事物发展过程、抓住事物结构特征、分析事物逻辑关系等。此外,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分析辨认说明方法时要体会其对说明事物所起的作用。
  (3)、议论文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分析、综合的方法,引用各种材料,进行论证说理的一种文体。其基本结构形式是:引论(提出问题)――分论(分析论证)――结论(解决问题)。要准确地把握论点,可以从结构分析入手,弄清论据的类型。论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事实论据,包括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以及统计数字等;一种是道理论据,即能够反映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理论,包括公理、定理、定律、名言、经验等理性材料。
  四、开展有效地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初中生他们的这个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在课外阅读时很容易受情感的支配,而他们的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赛等活动,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每学期教师还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慎重地选取高质量的读物,重点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有时比教师指导的作用更大。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激发兴趣,如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等等。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我想通过以上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当然,在阅读中,还会遇到其它一些问题,我们尽可能去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事,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形成一种习惯,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就会对阅读产生深厚的兴趣,凭着这种兴趣,因势利导,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