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秋英

  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作文教学的探讨,试图解决初中作文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解决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病,以期抛砖引玉,提升初中作文教学的整体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作文教学 发展现状 解决策略
  
  多年来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制高点一直沿着传统老路徘徊不前,步履维艰,是我们新课程要探讨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深感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病,本文试着对一些主要问题作些考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问题一:学生不愿写作文,不敢写作文
  
  因为写作耗时又费力,而且收效不大,所以多数学生缺乏作文的原动力(内驱力),他们惧怕作文,甚至厌烦作文。作文课上“奉命作文”,不得不咬笔杆,绞脑汁,苦思冥想,拼凑字句,勉强成文。写作毫无兴趣、激情可言,其效果不佳,当然是可以想象的了。
  解决策略: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作文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中考,都关系重大。其次,要千方百计诱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欲望,努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力求写实;诱导学生善于积累材料,学会迁移运用;提倡模仿,培养学生朴实的文风;对学生的作文要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
  
  问题二:作文教学目标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尽管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以及升学考试、作文竞赛的阅卷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拔高了要求,一味追求所谓的“主题明”、“表达巧”、“构思新”、“语言美”等等。以文学创作的标准要求学生作文,对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也背离了初中作文训练应培养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的根本目标。
  解决策略:老师应根据语文课标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根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级的目标计划,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作文。从审题、拟题、开头、结尾、立意、谋篇布局、写作顺序等方面,有侧重地训练,使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需求。
  
  问题三:重作文练习数量,轻视质量
  
  学校教学管理中,就作文而言,易于操作的当然是量化管理。故多数学校每学期作文篇数均有量的规定,一般是写8篇大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语文教师多数要教两个班,终日疲于应付作文篇数的达标,而无力顾及作文训练的“质”的要求了。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学生作文本上朱迹斑斑,本本见红,但所批均为不痛不痒的套话、空话。
  解决策略:顺应作文教学的规律,教师要脱离作文数量的束缚,提高作文质量,就必须在训练作文基本功上下工夫。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必须在平时加强指导和训练:一篇文章如何确立题目,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中心思想,如何选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后呼应、开头和结尾相衔接等等,老师不要企图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学生样样精通,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问题四: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
  
  由于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注重“一言堂”,企望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们注重老师教学,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理论和方式的影响,过分看重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解决策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曾多年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一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坚持写作练习灵活多变,倡导自由式作文和专题作文相结合。在自由式作文中,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现象等皆可成文。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在专题作文中,老师给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从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去思考,各抒己见,自由争论,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从而能顺利地完成作文。经过逐步的训练,学生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分析社会的种种现象。他们学会了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
  
  问题五:有效反馈不到位,信息交流不及时
  
  反馈必须及时,包括作文的讲评和修改,必须讲究时效性。学生作文后一般2~3天、最多4~5天就必须反馈评讲,不能欠拖不评,拖久了就会模糊学生对训练重点的印象,冲淡学生写作兴趣,进而阻碍学生急切获取新的写作知识的欲望。
  解决策略:注重作文批改和讲评,形式灵活多样。作文批改是老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老师的批改,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重视和改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习惯;可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严谨求学的良好习惯。因此,老师既要注重作文批改,又要采取多种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精批细改,允许只批不改和不批只改。批语应避免呆板,要生动形象、新颖,使学生便于接受。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作文讲评,选佳作当范文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评析,和自己的作文比较优劣。鼓励找出差距,寻找提高的途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将对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问题六:素材贫乏陈旧,缺乏新意
  
  学生的生活圈子小,阅读面不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多材料反复用,尤其是写议论文,论据常常是以前的经常见的一些无新意的东西像古代的司马迁、项羽;今天的张海迪、雷锋等。较好一点的学生从论据大全上机械地照搬几个材料,导致内容空洞。
  解决策略:第一,观察、思考生活,关注、评点社会。第二,多读书读报,广积累,分类搜集歌词、优秀广告词;开发挖掘课本,课本上的例子最保险。第三,整理搜集试卷上语言表达题的语句、现代文中优美的语句,不放过任何美丽的只言片语。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之上,如何让自己的材料与众不同?首先,多角度地开发,从不同侧面挖掘。其次,引用历史人物事件时,在不改变事实情况下,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细节再现,融入自己的评价和情感。再者,为了突出材料的中心,更好地证明观点,可以通过环境来渲染人物事件。最后,在写议论文时,事例的列举还要注意整例子和散例子结合起来。这样富于变化。切记,例证不能只举不评。
  “汗水结硕果,文坛绽奇葩”。我相信,通过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获得长远发展,为我国文坛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