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诊断与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为什么选择这篇习作来进行评改呢?因为它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可能有人会觉得此文不错,语言美,意象也美,其实,这种文章可谓“言巧而意浅”,缺少思想内涵是它的致命伤,华美的文字透出的只是虚浮的气息。令人担忧的是,这类文章正被看好,且有流行之趋势。
  本文的主要部分用了暗喻的手法来写,借助于野菊、小鸟、芦苇和小鱼等意象来表述“我”的快乐,这是一种文学的写法,用它来写作,未尝不可,但要用好这种方法,首先得有思想,就本文来说,就是要对“我”之快乐具有一定的认识,对“我是世界上快乐的一分子”的来由须有一个清楚的交代。一个人要能够做到快乐地生活,在今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对人生有较深的感悟,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许多人的物质生活已是衣食无忧,但精神上却感到并不快乐,生活的幸福指数不高。在这种情况之下,把自己成为一个快乐人的缘由和途径告诉别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这篇文章在这方面给人带来的东西却很寥寥,说句不客气的话,此文写得花拳绣腿,华而不实。
  文章还存在一个逻辑上混乱的问题,这表现在第二段。“我是大自然中一个小小的生命”这一段首句中的“我”,理应是指本真的“我”,而不是后面几段所讲的“野菊”“小鸟”等,但此段后面又说“湖泊有了我的存在而更加安逸;树林有了我的点缀而更加灿烂;天空有了我的装饰而更加多姿”,这一系列的“我”就不可能是本真的“我”了,而是存在于湖泊、树林和天空中的某种生物。同一段中的“我”怎么能够有不同的含义呢?这就不合逻辑了。这属于语言的基本功的问题。
  那么,人怎样才能得到快乐?这是本文应该告诉大家的,却未能言及,而最近我看过的一些学生作文却在这个问题上给予了很好的回答。――有位同学写了篇厦门南普陀的游记,上山途中的一块巨石上刻有“为善最乐”四个大字,这句话触动了她,她的内心发生了共鸣。她的体验是,最快乐的,不是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做了好事,作了奉献;最快乐的,不是享受到别人的劳动成果,而是给别人送去了爱心和温暖。还有一名同学则写了篇《读书最乐》的作文。他在文中说道,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徜徉于书海,这时会超脱一切世俗的烦恼,使精神进入一种清明澄澈的境界。像他们这样去谈快乐,比堆砌辞藻、铺陈空话要强多了。好文章总要以思想取胜。再华美的词句也难以掩饰内容的苍白和空洞。
  现在是一个信息泛滥而思想匮乏的年代,作文教学则是重思维的发散而轻思维的聚合,也就是注重想象和联想而轻视概括和归纳,所以现在很少见到学生写的纯正严谨的议论文,多为轻飘的所谓散文或美文,更少看到思想独到、见解深刻的作文。正如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斯所说:“也许我们正需要训练发散思维和聚会思维训练之间的协调。”
  最后还有一点想告诉同学们的是,提笔作文,首先不要去搜罗华美的语句、不要去想有哪些美的意象可以借用,而是要认真地想:在这篇作文中,我要告诉别人一点什么,和别人分享一点什么,而这些都应是自出机杼的,能给人以感动或启发的。有了这个基础,则可以考虑怎样使语言能更生动形象一些。如果有了独特而实在的内容,语言即使平实朴素,也照样可以是一篇好文章。
  (毛荣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19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