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土”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成华萍

  众所周知,学习过程中是能以点带面、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甚至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在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探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奥妙的过程中,乡土是一个重要的“点”。因为,它是孩子们最为熟悉的“点”,所以,应该是他们学习地理的立足点和重要的参照点,当然它还应该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乡土”是地理教学的立足点
  乡土,即本乡本土。对于孩子来说,乡土地理环境是他们最亲近、最熟悉的环境,也是他们最感兴趣、最想知道其内部奥秘的环境。通过探究乡土地理环境及其人地关系,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内在规律有更加深切、透彻的认识,可以使教学达到“自然流畅”“教育无痕”的境界。
  例如,关于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组成以及整体性”的教学,有些教师只习惯于运用书本的图片和案例,大有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有照本宣科之嫌疑。教者感到教学无聊,学生更是感到地理学习毫无趣味。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及时地让学生看一下教室的窗外,那么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就能尽收眼底、一目了然。学生不仅心情得到放松,精神能得到调节,而且他们感知的地理事物也真切、鲜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共同探究组成乡土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他们必定是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他们会积极主动参与,发挥集体的智慧,最终必定能比较透彻、深刻地探究、领会“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又譬如,在教学鲁教版地理必修3“区域的开放性”时,首先在班级调查学生的亲友是否有在外地打工的,流向如何。然后再提供多年来盐城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的资料、中西部(江西、湖北、四川等省)人口流入盐城打工的资料。最后教师指出,早在几年前,盐城与长三角地区存在着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流动,如:盐城为长三角地区提供劳动力、长三角地区为盐城提供资金和技术等。这种区域之间的联系,就体现了区域的开放性特征。而近年来,我们盐城已经开始吸纳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到中西部办厂(输出技术与资金),这进一步说明了开放性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立足乡土,不仅材料鲜活生动,而且能使地理教学超越书本。
  毫无疑问,乡土也是我们引导学生探究人地关系,认识人类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和安排生活、探究城市化发展规律等教学活动的生动案例,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二、“乡土”是地理教学的参照点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两大特征,乡土环境不仅是学生了解整体性很好的载体,而且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理环境差异性以及乡土以外其他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重要参照点。
  例如,我们在与学生一起探究乡土以外的区域特征时,依然有必要立足乡土。我们可以提供当前研究区域(如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相关的感性、直观地理材料与乡土相关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用事实说话”,以他们熟悉、了解的家乡为参照,通过比较、分析所研究区域与乡土的差异,让学生概括得出研究区域的特征,如:北方地区――属于温带,热量条件不如处于亚热带的盐城,两年三熟,降水也比盐城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区,以旱地为主等;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且主要为内流河等;青藏高原――高寒、有冻土分布等。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及其广泛影响。这样,参照乡土地理环境特点,学生对未知区域、未知世界的理解就比较自然顺畅,掌握也比较牢固。
  总之,学生在学习任何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时,都可以以乡土为参照点,比较异同,明晰特征,进一步分析原因。
  三、“乡土”是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长期以来,课程管理比较单一,一纲一本、以本为“本”,使课程失去了活力、课堂失去了生机,教师失去了教学的激情与智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乐趣。更重要的是地理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学习似乎就是为了应试!在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联系生活的地理”新课程理念下,笔者以为,乡土更应该成为我们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地理必修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之前,笔者首先让学生了解我们农业大市盐城因为人口众多、人口增长快、城市化加速等原因,农民人均耕地日益减少。人均一亩二分地让不少农民“半年闲”、没事干,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必将对我市农民如何增收提供有益启发,下面我们……”话锋一转进入正题。乡土乡情成为我们地理教学的出发点。
  总之,乡土地理教学在整个地理教育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立足乡土,探究乡土,我们既要让乡土教育资源服务地理教学,又要让地理教学真正服务乡土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让学生真正学到联系实际生活的、有用的地理,我们地理工作者还任重而道远![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