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如何开展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震

  “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要求,任何教学都应呈现有效性,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也都是围绕有效性展开的。因此,研究新课程教学,必须时刻把握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问题。
  
  一、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内涵
  
  新课程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时效性,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应反映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和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社会价值需要的满足程度。
  
  二、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实现特征
  
  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应具备一些判断标志或特征。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应具备如下特征:
  1.教学内容的有效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思想政治课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这些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要将这些理论传授给学生并为学生所用,就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具体化、生动化的分析和讲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讲授内容就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即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之中。如在学习“村民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让来自农村、对农村生活较熟悉的学生与生活在城市、有社区选举经历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并总结,最终完成教学内容。这样设计教学内容针对性强,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效果显著。
  2.教学主体的健康成长性。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健康成长性,不仅体现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上,而且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好发展与成长上。要促进教学主体健康成长,教师应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方面加以革新和改进。例如,在讲授“消费心理面面观”时,许多教师设计图表对比、课堂讨论等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设置角色,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实现教学目标。如可以这样设计: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有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的消费者去市场购买衣服,并请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析。通过这一体验,学生不仅认识到各种消费心理的利弊,而且会增强认同适度消费的正确观念,促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良好的发展。
  3.教学活动的操作科学性。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得以实现和体现的。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学活动操作的科学性基础之上的,可操作的科学的教学活动必然衍生结果的有效性。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对活动内容进行科学选取、科学设计,要善于选择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活动形式,进行可操作性、科学性设计,以保证教学活动取得实际效果。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既要注重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保证操作的科学性,实现活动时效性与教学有效性的统一。
  4.教学方式的开放互动性。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大都采用封闭式、单向型教学模式,缺乏开放性和互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即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融合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增进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这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今,教学方式的互动程度,已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有效性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值得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把握其特征,实现有效教学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8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