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俊善

  一、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教师在历史教育教学中,首先应该向学生讲明教科书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教科书的重要性。然后,不断地在日常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历史》第一册“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字词和一些新的名词,如“猿人”、“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天然火”等;此外,还有一些更为难懂的兼有理论性的问题,如“北京人体质的发展,证明在从猿到人的变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的作用,有力证明恩格斯讲的一句话‘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这个伟大的真理”等。在阅读教科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把这些问题向学生讲解清楚。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带领学生总结教科书每一部分的内容。例如,根据课文相关内容,概括出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及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并讲明北京人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群居生活的特征等。
  随着教学的进行,当教师认为已经具备教给学生编写课文内容提纲条件的时候,可开始引导学生试着编写某个题目的提纲、某篇课文的提纲,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每个章节的内容都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全面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
  
  二、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历史插图
  
  教材中的插图,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课文内容的。它的最大优点是形象、逼真、直观性较强,使学生能通过视觉来理解教科书的内容。例如:“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形象地显示出北京人前额低平、眼眶上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额骨极高、鼻子扁平、嘴巴往前伸这些特征,这对我们理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们都没有见过石器,所以对石器的形状特征是很难想象的,而在看了“北京人制造的石器”这幅插图之后,再引导学生理解旧石器的打制、旧石器的形状等,就好得多了。教师在讲解插图之前,要对该图做一粗略的介绍,然后再讲其具体内容。譬如讲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教师要对张择端这个人的生平、创作该图的时代背景等做一简单介绍,然后再向学生讲解该图的具体内容,并教给学生识图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直观性教学。
  
  三、指导学生阅读与历史教材有关的课外读物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最根本的依据,但是,学生的历史知识并不都来源于中学历史教科书。即使把戏剧、电影、评书和民间传说除外,学生能阅读到的材料也是很多的,例如历史专著、历史小说、报刊文章等。教师应主动带领学生涉猎这些课外读物,以便分清什么是历史的原材料,应如何看待和使用历史原材料。我们教科书的内容是有限的,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历史资料来丰富、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自学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四、指导学生记历史笔记
  
  学会记历史笔记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记历史笔记,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说,可要求学生把应该牢记的历史知识都认真地记录下来,特别是把教师课堂上所传授的重点、难点、易错点都记下来,这是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帮助学生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进行自我管理
  
  学生能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应该在上课当天复习教师所讲的新知识,完成当天的作业,并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新课等。为此,学生要有很好的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要肯于严格地进行学习上的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可给学生讲生物学家童第周刻苦学习的故事来教育他们。童第周考初中时,数学成绩不及格,最后勉强当了一个旁听生。他发奋读书,刻苦学习,最后数学竟考了100分。后来他留学比利时,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世界生物界赢得了极高的荣誉,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这证明了一个道理,良好学习成绩的取得一是靠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二是靠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这些,对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质,是值得借鉴的。
  
  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中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心、争胜心比较强,而好奇心又往往是触发学生自学兴趣的导火线。爱因斯坦小时候曾经对指南针磁针指向不变而产生好奇,引起了他对物理现象的广泛兴趣,终于创立了相对论,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成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后来,他总结自己的体会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如,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一个苹果落地,于是他就认真思考,终于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创立了地心引力学说,并得出了牛顿三大定律。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对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很感兴趣,于是他就潜心研究,反复演算,十几年如一日,就连自己和别人谈话的空隙里还在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为人类数学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9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