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情感在阅读中涌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华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师要紧紧依托教材,找准切入点,运用语言、媒体等多种手段,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激活学生的情感,做到以知激情,以情激情,知情交融,倾心地去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的情感升华。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诱发对话热情
  语文教材很精彩,文质兼美。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诱发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热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使师生徜佯其间展开生命的互动对话,在智慧与灵动之间实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师情诱学情。
  试想,一个常常面带微笑,成语串串,排比连连,出口成章,幽默诙谐,富有激情的教师,能不让他的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去学习、研究、发展它吗?教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每人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能不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例如,我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我便动情地说:“动物是有灵性的。如我们在学过的《生命的壮歌》中看到,蚂蚁在烈火中紧紧抱成一团,老羚羊在最危急关头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他人。它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一首首人类也难以比拟的壮歌……今天,这些美丽的天鹅也将为我们演绎又一曲震撼人心的壮歌!”老师神态是那样庄重,语调那样悲壮、激昂,学生无不为之动容,三言两语拨动了学生的心弦,点燃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迫不及待去触摸文本,与文本对话,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果。
  (二)“不觉转入此中来” ―― 情境诱情感。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促成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中,除了教师要有激情,我们更应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创设多样性的具有吸引力的情境,激起学生探求文本、与人对话的热情。
  我认为,创设情境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倾向,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唤起学生的对话欲望。如,在《阳光与彩虹》这课的开始,我利用一个晴朗的天气,带学生在走廊里,用三棱镜折射,学生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小彩虹,再让学生联系雨后的彩虹,问:“想知道这个现象吗?快打开课本去读!”将阅读活动尽可能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孕育对话热情
  学生的情感被积极调动起来了,我们要赶紧维持对话情感,调动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文本,灵活运用多种与文本相关的课程资源,让他们潜心地领悟文本内涵,使其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丰富感悟,发展自己的个性,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潜心会文本。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没有学生借助文本,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过程,阅读就犹如空中楼阁,何谈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咬定青山不放松”,保证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读进去,去体会文本内容的精华所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文本多元理解。如果我们能看到学生在读书中,或眉头紧蹙,或面带微笑,或下笔沙沙,或凝神不语……这时,我们便要为他们的体验而感到高兴,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独特的情感体验已经初步形成,产生了与他人急切对话的愿望。即使他们的感悟不是深入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却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体验。
  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的“读懂”往往是满足于一知半解,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养成浮躁的习惯。我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明白:每篇文章都是一幅藏宝图,里面蕴涵着取之不尽的“宝贝”,谁挖掘得深,探究得透,就能获得更多的宝藏。根据我设计的开放式的问题,学生就会逐字逐句地感悟、探究,不断地获得欣喜、成就感。这些成就感又激励着他们更深入地去探究。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我总用赞赏的目光激励他。在一次次比谁读得深刻,比谁读得全面中,让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 ――资源助文本。
  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所有的体验与信息来解读它,以此将感情的波澜不断向纵深推进,人物的形象也逐步丰满,探究的热情也不断高涨……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相关课程资源,引领他们学习文本。
  三、“春色满园关不住”――掀起对话高潮
  在学生与文本潜心对话后,内心会涌动一种交流的欲望,他们急切地希望别人知道他所领悟到的文本内容,同时也希望自己的一些疑问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教师要充分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深化主题,融情入理,掀起对话激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形成一幅“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情境。
  (一)“万紫千红春满园”――多元“话”文本。
  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每个孩子的知识、经验都不同,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他们看问题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在《莫高窟》第一段教学中,有关“她”的理解:有的同学说是因为莫高窟很美;有的同学说用她是为了拉近我们和它的距离;有的同学说应该用“她”是因为我看到书中写到黄河、长江时,也用这个“她”,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宝库,所以用这个“她”……学生伸着一只只小手,脸涨得通红,好一幅“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情境。经过一番讨论后,全班同学达成一个“新”的共识:应该用这个“她”,这样更能突出“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因为“发展点”选得好,不但使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还产生了一些创新的见解。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学来定教。
  文章中往往有许多地方是作者精心推敲的,有其特殊的写作意图,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各不相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发言或提问中抓住一些生成资源,以学定教,从而生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的那股涌动的暗流。
  在学习《井》一课时,学生提出:“老师,文中有一处错误:村里人都是‘吃’这井里的水,‘吃’用错了。水应该是‘喝’的。”开始,我也一惊,是呀,水应该用“喝”。正当我在疑惑时,又一学生说:“老师是对的。因为,村里人不仅喝,而且他们淘米、洗菜、烧饭等用的都是这井里的水。所以,应该是‘吃’。”我眼睛一亮,是呀,这位同学读得更深入了。这一来,学生纷纷踊跃举手,有的说:“用‘吃’更能体现井对人们的养育之恩。”有的说:“用‘吃’说明了人们一代代都是在这井水的哺育下生长的。”……学生就水到渠成的感悟“井水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甜美与欢乐。”以及乡亲们对井深深的感谢之意。从这个关键词出发,充分激发了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的对话热情,使他们的情感在一次次对话中不断高涨。
  四、“音尽情未了”――升华对话激情
  阅读教学要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来解读文本,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而作业更是对文本的延续,是课堂对话的延续,是学生内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富有多样性、趣味性、挑战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更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如,学完《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伟人的一生,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1.围绕课文收集资料,如收集伟人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从战火纷飞峥嵘岁月中的将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师形象;可以查阅反映伟人一生丰功伟绩的有关网站,了解伟人,给伟人敬献花,留言中,表达对他的爱;2.中午安排同学看一集伟人的纪录片,了解他的一生;3.做一张有关伟人生平丰功伟绩的手抄报;4.在教室里张贴伟人的照片,向他致敬献小白花;5.从父母、长辈那儿了解邓爷爷的伟大;6.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邓爷爷的情感。让学生对邓爷爷的崇敬和对他去世的悲痛贯穿于整个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在其中学生的情感步步升华,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伟人不朽的丰碑!
  阅读是个对话的过程,对话中生成情感,情感中促进对话的深入。教学中,我们只要做个有心人,运用实践的智慧,定会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