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整体感知,拓展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奕

  摘 要:语文,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就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行拓展训练。本文将以《变色龙》的教学设计思考为例,探讨初中语文教育的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变色龙》 整体感知 思维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语文基础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育就只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教育,毕竟,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更加需要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教育,让学生学会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学会在阅读中观察,在观察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从而实现思维的拓展。而在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基础性教育,或者说是知识性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索性教育,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下面笔者将以《变色龙》为例,探讨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路。
  一、趣味导入,整体感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的整体走向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大部分教师都会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力图为教学完成一个好的开始。课堂导入,是切入课堂的重要途径,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所说的课堂导入,是不是只能作为一个小的切入口,学生是不是从中只能对课文“略知一二”呢?显然不是。课堂导入,可以作为课堂知识的一个小切入点,也可以作为课堂知识的整体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堂导入,也能够让学生对本次课堂有个整体感知,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框架。
  比如说,在《变色龙》的教学中,笔者就从整体思路着手,将导入作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要义的一个关键环节。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变色龙在灌木林间爬行时,身上的色彩不断变化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观察变色龙的肤色变化情况。这一导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笔者也顺势提出问题:“变色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学生自然知道是“变色”,因此笔者接着提问:“变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变脸’吗?”学生思考,然后讨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会“变脸”的人。学生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也对《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人物的性格有了清晰的认识。而这也就完成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关键一笔。
  二、理顺框架,整体把握
  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关键的一种。如前所述,语文是感性的,但也是理性的。因此,教师从感性教学要求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文章的价值或者框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理顺课文的框架,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变色龙》的教学中,笔者也重视了对学生整体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如笔者以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的变化作为教学主线,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描述,找出这条变化的主线,以理清文章的整体框架。在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得出这样的线索:听了赫留金的申述,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时――野畜生、疯狗弄死好了→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下贱胚子→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名贵的狗→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野狗,弄死它算了→厨师说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
  通过理顺框架,学生就对奥楚蔑洛夫的人物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故事的发展过程也有了整体的掌握,对文章的思想要义有了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文章的脉络上,对《变色龙》有了更多的阅读体验。
  三、延伸训练,拓展思维
  语文,是个宽阔的天地。可以说,语文包含了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需要从更广阔的世界去解读文章,为学生开辟更宽广的学习空间。这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贯彻执行的策略要点。
  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针对文本,进行更大范围的知识拓展,甚至需要超越文本本身,探索相关的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就以文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思考,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到:“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他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之下,自然会进行思考和探索。由于这样开放性的猜想话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对未知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从基础知识着手,但更要从整体着眼,让学生在课堂中立足课文,并突破课文,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思考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恰当的定位,并注意贯彻执行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姚银秀.中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浦涛.创造教育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张艳琳.应当树立全面的语文教育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