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作文指导学生借助联想快速审题立意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友春

  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具备良好的作文写作技巧对于快速提高语文成绩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把高中语文作文比作一扇门的话,那么掌握快速审题立意技巧就相当于获得了打开作文之门的金钥匙。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联想是学生写作过程的催化剂,借助它能帮助学生快速审题立意。本文将结合具体情境,剖析如何在作文课中指导学生借助联想快速审题立意。
  我认为,作文的审题立意是思维快速发散与收束并确定的过程,借助联想快速审题立意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联想的帮助,把思维变得迅速而有条理,并尽量做到深刻、新颖。
  联想是指人类在观察某一事物时,在脑海中浮现与之有关的记忆的过程。联想可以激发人脑中渐渐淡忘的杂乱的记忆碎片,使其重新变得清晰。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睹物思人”与“触景生情”就是人类联想过程的基本表现形式。联想分为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和因果联想。如何快速审题立意,关键就是看如何比较合理地运用这四种联想方式。借助联想快速审题立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有序的过程。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三步:一是审清作文题目要求;二是确定写作主旨;三是拓展延伸,寻找相关材料。
  一、审清题目要求
  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首先应做到扣题,否则一切将是浮云。只有很好地审清题目要求,才会找到好的切入点。对于许多题目,最好的办法是把大题目变小,化虚为实,把空泛抽象的题目具体化。将标题中的字组成词,将标题中的词组成句子,从而确立文章的中心,小口子切入。抓住一点,写深写透,文章才有针对性和现实感,才能具体生动。
  审题,就是理解作文题目的意义,相似联想、相反联想能帮助我们化深奥为浅显、化陌生为熟悉。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学生初始感觉是很难、思维受阻或断路,如果不及时借助相似、相反联想,就可能接着是无助、慌张,或者随便抓救命草,应付了事。例如,作文题目: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请以“光明与阴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我们可以先找与话题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来拓展思路,由光明、阴影,可以想到一连串的词语,“光明”的有“快乐、顺境、成功、进步、开朗”等等,“阴影”的有“忧伤、逆境、挫折、失败、内向”等,如此一发散,就感觉有了熟悉度,最后确定其中一个中心,稍微注意扣题,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另一道题目是: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如果作文的话,就可以沿着相似这一特征,找出寓言材料的象征意味,升华到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上来。然后,可以选择不同的立意方案。可以写三种饮料象征着三种人生境界,也可以写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无可厚非等等。
  二、确定写作主旨
  确定写作主旨,就是在审清题目意义及要求的基础上,再让前面初步形成的中心更深入,力求深刻、新颖。这时,因果联想和相反联想就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因果联想就是推断原因和预测结果,能深刻;相反联想是逆向思维,在前面初步的中心上作否定推理,“如果不这样,怎么办?”易新颖。
  比如,作文题目“转弯”,我们可以写转弯(转折、转变)的必要,或者结果与影响,也可以写“不转弯”的必要,很显然,实际情况中,写“不转弯”的人较少,容易出色,获得高分。不是有这句话吗――人生最大的失误就在于错误地坚持和轻易地放弃!错误地坚持,就是不转弯;轻易地放弃,就是转弯!逆向立意,不是更具有思辨色彩吗?
  而因果联想是指对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实际上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材料作文:上海地铁一号线是德国人设计的,二号线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上海的地势平均高出海平面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夏天,雨水常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在地铁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阻挡雨水倒灌,但要进入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请问,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却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于是,得到一个立意:细节决定成败。
  三、拓展延伸,寻找相关材料
  立意一旦定下,也许头脑还比较模糊,这时,如果一旦有了相关的事实材料再来佐证观点,思维就清晰了,写作起来也就快而顺手了。相关联想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相关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彼此接近进行的,它在前面发散思维的每次联想运用中,都可以存在。前面的几道题目都可以在相反联想后用相关联想,在相似联想后用相关联想,就是因果联想后,也还可以运用。
  总之,作为作文快速审题立意的方式应该说有多种,但联想应该是其中比较好操作的、学生容易学会的一种。可能先是生搬硬套,之后就是“熟能生巧”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