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地设计语文课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语文课堂,它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情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而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设计语文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在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的关键。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设计制作课件的点滴体会。
一、多预设,改变程式僵化
使用课件教学的老师总会有这样的困扰: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课件完成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难以改动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课堂只能按照既定程式逐步演示了。实际上,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但是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程式是固定的,教师很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调整。这也是一直以来,很多人指出课件教学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程式僵化互动性差,从而否认课件教学。但根据笔者这几年来用课件上课的体会,认为这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在课件设计制作时,多预设,把课上所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周全,可以改变课件教学中的程式僵化问题。笔者在教《长亭送别》赏析曲词这一课时,先前制作的课件是按照课本中曲子的顺序重点赏析几支曲子。在一个班教学时,由于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同,有的同学喜欢这支曲子,有的同学喜欢那支曲子,使得课件不能配合学生的情况,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压制,课堂效果很不理想。下课后,笔者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修改了这一课时的课件,增加一张写有课文中所有曲子的幻灯片,然后超链接到对应的曲子赏析幻灯片,这样学生无论赏析其中的哪一支曲子,课件都能应付自如。在另一个班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反应积极,思维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程式僵化的方法需要制作者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制作时将这些可能的情况考虑进去,辅助以一些超链接、隐藏等等技巧,就能使课堂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变化,从而改变课件程式僵化、互动性差、无法适应课堂的情况。
二、巧设境,重视情境相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使用课件教学能更多更好地同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整合。因此在语文课件制作中,特别需要注意课件与文章的内涵一致。包括选择的课件的背景图片、背景音乐、整体风格等等这些情境的设置都要与文章的内涵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教《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根据这篇文章的和平主题将背景图案设置为蓝天中口衔橄榄枝的和平鸽。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文章的主旨。再如将《黄花岗烈士事略》背景设置为傲雪的梅花,和所纪念的烈士的精神一致;唐诗《长安晚秋》的背景选择的是登楼远眺、愁云密布的图景;在设计《雨霖铃》时,课件片头,导入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歌曲,上课的铃声一响,课堂上弥漫着如泣如诉的歌声,学生进入课文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中,上课的状态也就非常的自然了。课件制作中选择与文章内涵一致的情境,能对语文教学内容起到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仅能再现课文的内容,更能再现人类艺术的美。
三、重细节,杜绝热闹表面
在语文课件制作中,不能小看一些细节,不注意细节会影响课件的整体教学效果。比如,一个课件它的整体风格应该一致,不应前后冲突。再比如文字设计,课件中文字大小是否能够调节,多大号的字体适合大屏幕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这些细节问题非常关键,否则上课时学生看不到课件中的文字,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的。从教学实践中发现:3号字最适合班级教学;黄色视觉效果最佳,红色离远则看不清。同时还需要注意可将重点内容运用色彩、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他信息区别开来,利用呈现方式增加新奇感和趣味性。但要注意在课件制作时不一定是动态的就好,课件设计中一切都是以能更好地服务教学为原则,因而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应去除。如很多的语文课件在页面的角上都设计有一个活动的或翻转的图标,它对理解无任何帮助,但它在转动,很吸引学生,往往每隔几秒就无意识地看上一眼,分散注意力,这是一种典型的干扰,需要去掉。这就要求老师在课件设计制作的时候要掌握好课件 “图、文、声”并茂、视听结合的度。
“能引起教学质量变化的是使用媒体的方法”。新的媒体出现只是给教学质量的变化提供新的契机,而关键仍然在人,在于人对媒体的合理使用。使用语文课件教学应突出语文学科的特性,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感能力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为着力点,努力打造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总之,我们要善于设计制作语文课件,这不仅仅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能让教师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