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金霞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根据诗前小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知组诗是诗人饮酒醉后所作,并非一时之作,也不一定每篇都写饮酒的事。“有疑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萧统《陶渊明集序》)《饮酒》诗正是一组“寄酒为迹”之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描写了秋日晚景,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怡然自得的心情。
开头四句写诗人的生活情况,道出“心远地自偏”之理。“车马喧”指官场上互相争夺、投机钻营的情形。诗人归隐田园,摆脱了世俗交往、应酬的困扰,过上了自在悠闲的生活,表现了诗人的归隐之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自问自答,认为只要思想上、情趣上远离尘世的束缚,忘却荣华富贵,即使身处喧闹之地,也会觉得偏僻幽静了。“心远”二字乃是诗眼,它点出了境由心生的道理。就这两个字本身看,它平实无奇,实则是生花妙笔,与全句乃至全诗意境自然融合,成为点睛之笔,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和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恬静心情。
后六句写诗人欣赏到的优美的自然景色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一个“见”字,乍看好似信手拈来,随意而做,细究才悟出,此字乃是诗人匠心之所在。它既表现出诗人正在采菊时,于无意中见南山的惊喜,又使人和物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闲适愉悦、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画面,诗人超凡脱俗的清风峻骨也跃然纸上;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厌恶污浊官场、安贫乐道;热爱自然的清高隐士的形象。他以菊为友,以山为朋,流连其间,自得其乐。好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难怪它会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苏轼评此二句诗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望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景远。”苏轼的这一评价,道出了这两句诗所表达的诗人幽闲的情趣和高远的境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诗人采菊时无意见到的景色,这景色正象征着一种自由自在、悠闲自得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人热烈追求的境界。以上四句诗写景与抒情融为―・体,主观与客观相互为一,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归隐田园的乐趣,达到了一种极其自然高妙的境界。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否定,是诗人对人生情趣和意义的真正理解。
这首诗把情、景、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三者互相渗透、水乳交融。如,“心远地自偏”一句既富于哲理,又饱含诗人怡然自得之情。“采菊”四句写景,但景中含有情趣,写出了诗人田园生活的乐趣。全诗语言清淡、朴实无华,不加雕饰,没有华美的词藻,似乎无意为诗,毫不着力,却流露出浓浓的诗情。陶渊明以他令人钦佩的点石成金的功力,留下了许许多多传神的妙笔。读了这首诗,会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李太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7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