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布内姆·蒂尔凯希

  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她已厌倦了抗争和奋斗,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
  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他把她带进厨房。他先往三只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他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碾成粉状的咖啡豆。他将它们浸入开水中煮,一句话也没说。
  女儿咂咂嘴,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二十分钟后,他关了火,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她靠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摸了摸,注意到它们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一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她看到了煮熟的鸡蛋。最后,他让她啜饮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她怯声问道:“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他解释道,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的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们倒改变了水。“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你该如何反应?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那么你呢,我的朋友,你是看似强硬,但遭遇痛苦和逆境后萎缩了,变软弱了,失去了力量的胡萝卜吗?你是内心原本可塑的鸡蛋吗?――先是个性情不定的人,但经过死亡、失业、离异或分手,变得坚强了、倔强了。你的外壳看似以前,但你是不是因有了坚强的性格和内心而变得严厉强硬了?或者你像咖啡豆――豆子改变了给它带来痛苦的开水,并在它达到华氏二百一十二度的高温时让它散发出最佳香味。水最烫时,它的味道更好了。如果你像咖啡豆,你会在情况最糟糕时,反而变得很有出息,并使周遭的一切得以改善吗?
  问问自己是如何对付逆境的。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阅读思考:
  1.看到文章的标题后,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2.文章第一至第五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试用简短的文字进行概括。
  3.找出第二自然段中表示“他”的动作行为的动词,想想看,能否调换某些动词的顺序?为什么?
  4.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你认为此时女儿明白父亲的用意了吗?为什么?她“笑”的是什么?
  5.比喻手法在文章第五自然段中是怎样运用的?
  6.第六、第七两个自然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是谁提出来的?这两段文字中的所有的“你”字指代的是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比较阅读第五和第六两个自然段,看看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8.说说看,文章的标题具有怎样的特点?
  9.读过文章之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有哪些感悟?请用40字左右把你的感受或者感悟写下来。
  10.请以“面对逆境”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65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不唯一,允许有不同说法。 2.女儿抱怨生活的艰难。父亲通过胡萝卜、鸡蛋、咖啡豆在沸水中的不同“表现”告诫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任何人都要作出反应、作出选择。 3.动词有:“带进”、“倒入”、“放”、“放入”、“浸入”。不能调换;因为这是一个“操作程序”。这些动作是有先有后的。4.此时的女儿并没有真正明白父亲的用意;因为下文中写她曾怯声地问父亲“这意味着什么”。她也许因父亲上述行为的滑稽而发笑,也许因父亲的一言不发而发笑……允许有各种说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5.把“煮沸的开水”比喻为逆境,“胡萝卜”、“鸡蛋”、“咖啡豆”分别比喻为三种不同个性特征的人。6.提出问题的是作者,“你”字指代的是读者;好处:一是直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更利于读者的思考,二是以“你”字来称呼读者,给人以亲切感,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避免了说教。 7.写的都是“胡萝卜”、“鸡蛋”、“咖啡豆”在沸水中的“表现”,都告诫他人在逆境面前要作出选择;但是第五自然段更侧重于就事说事,父亲并没有把“现象”背后的道理直接揭示出来,第六自然段则侧重于就事说理,作者把“现象”背后的道理揭示出来了。其他说法也可。 8.用文章中某个人物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标题。其他说法也可。 9.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 10.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7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