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玉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无论我们新授,还是复习巩固,或者拓展延伸,都少不了阅读提问这个环节。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真正收获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可见问题与认知紧密联系。课堂问题的设计既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生情感的驾驭。
一、问题要有针对性
设置问题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目标,抓住难点,扣住重点。
我在教学《人琴俱亡》时,先让学生借助注释熟读课文,然后针对这篇文章教学中的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王子猷、王子敬兄弟俩情深意重,而文中王子猷因“都不闻消息”便推断出弟弟子敬“此已丧矣”。按理说,这个结果子猷应该表现出非常悲痛才符合人们的正常思维呀,可是子猷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呢?难道子猷真的不伤心吗?我根据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再阅读文章,然后做出对子猷这样反应的推断。
二、问题要有创新性
每一篇文章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阅读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然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许一开始不是对每一篇文章都感兴趣,因此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创新法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扩展开去。
三、问题要有追踪性
所谓问题的追踪性,就是由此问题引出彼问题,或者让问题“拐一个弯”,让人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觉得“全懂了”“没问题了”,而事实往往并不是如此。面对这种其情况,我们教师需要提出一些追踪性的问题,来达到我们真正要了解的问题或要掌握的内容。
四、问题要有生活性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离开生活的提问也是枯燥无味的。如果语文教师只盯在课后几道练习题上,将课本上的问题看成一个个道具按部就班地来使用,而远离生活的源泉,那必将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的简单化,思维能力的僵硬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问题生活化,以新颖的形式、不断变化的问题信息来激活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开阔学生的思维,才容易把抽象的教学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生活情景,使问题变得亲切自然,并容易理解。
五、问题要有启发性
阅读教学中设计提问,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能力。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面对“孀妻、遗男”两个词语的理解,他不是采用简单的说教方式,而是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孩子去帮助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放心让他去吗?”不难看出,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不仅很容易得到答案,容易对这两个生僻词意思的理解,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勤于思考、广泛学习,不断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提出客观而科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