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落实思维训练,提升作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曾庆甫

  摘 要:针对目前部分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低下的问题,高中作文教学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思维训练为突破口,切实加强作文审题、立意、结构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
  关键词:作文 思维 训练
  
  近期进行的高二学生作文情况问卷调查,在“作文困难的原因”一项中,回答“不会写”的(包括不会表达和缺少好词好句)达69.49%。(统计表见附录)
  学生不会写,首先表现为审题不清,不知道写什么。比如,根据材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不少学生没有从整体出发把握材料的主旨,要么丢掉“小”,谈为善不为恶;要么丢掉“善”与“恶”谈细节,谈不要轻视小。其次是表达不具体,缺乏说服力。如以“坚持”为话题的作文,有学生写屈原放逐,孙子膑脚,因为坚持,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没有具体写清楚屈原和孙膑在什么方面坚持,是怎样坚持的,使文章显得论述不当,逻辑性不强。另外还有逻辑混乱、立意肤浅等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思维问题。
  新课程实验给高中作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但部分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低下的问题仍不容忽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学生所学的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思维――人脑的“高温冶炼”。思维训练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关键。柯汉琳教授表示,应该好好研究学生的思维世界,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多学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更聪明。
  科学高效的作文训练,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思维训练为突破口,切实加强作文的审题、立意、结构及语言表达的训练。
  一、加强思维的准确性训练,使作文审题正确,表达清楚
  1.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许多学生在写作中无从下笔或作文偏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正确的思考方法,没有弄清话题或题目的内涵,心中无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审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正确思考的习惯,能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每一个题目或问题,都能想清楚它“是什么意思”和“有什么根据”这两个问题,进而确定文章的中心。如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消逝”是什么意思?“行走”和“消逝”是怎样的关系?“行走”可理解为“前进”“发展”“进步”等;“消逝”可理解为“远离”“扬弃”“放下”等;“行走”是“消逝”的目的,“行走”离不开“消逝”,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什么依据呢?可以想到成长历程、观念转变、朝代更替等。想清楚了这两个问题,作文的中心和思路就大致可以明确了。许多考生写责任,写信心,写希望,写诚信等,乃审题不当所致。前加后加,抓关键词,整体把握中心。
  2.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时候是由于对题目或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认识不深刻,缺少真情实感。如2007年广东卷以“传递”为话题的作文,有考生写“西湖传递了深深中国情”,“月,成为了传递民族感情的使者,并且升华为爱国之情”,“客家的土围楼,传递了中华大一统和团结的伟大精神”,由于对话题“传递”的理解不到位,或者是表达欠具体,使得这些华丽的语言显得滑稽而空洞。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支配语言。田玉博士认为,应先建立思维系统而非语言系统,用思维去编织语言,而不是用语言或语法规范思维。要表达清楚,必须先想清楚。“胡乱思索问题,仿佛用蛛网去捕捉风的颜貌一样,终是毫无所得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加强思维的准确性训练,必须明白语言表达是为思想感情服务的,否则,语言再美,也只能是肉中刺。在平时教学中,可提供话题让学生进行顺向和逆向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等,以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明晰、准确的思维能力和规范、简明的表达能力。
  二、加强思维的缜密性训练,使行文逻辑严密,思路明晰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保证文章思想上的确定性、无矛盾性、肯定性和论证性;学会辩证分析,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不少学生作文思路不清,层次混乱,记叙或论述颠三倒四,让人不知所云。这是学生思维混乱造成的。作文如答题,总是要按照题目的要求回答相关的问题。一般说来,记叙文需要回答 “为什么”“怎么样”“怎样了”即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的问题,议论文则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作文当然要反对公式化,但基本章法是一定要讲的。学生有了集中、清晰、流畅的思维模式,写作中便会紧扣中心展开描写或论述,层层铺垫,条分缕析,正反对照,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如以2007年辽宁卷作文题《我能》为题写议论文,可先明确“是什么”的问题。“我能”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再谈“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我能”?因为我的追求。正如一篇考生作文所写:“贫穷并不可耻,我不会在那些鄙夷的目光里低头,因为我有一颗渴望改变贫穷的心,我坚信我能”。为什么“我能”?因为我的自信。古今中外无数的事实证明,自信的人往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因而比一般人更易获得成功。可以说,拥有自信等于成功了一半。我相信,“我能成为妈妈的骄傲,我能续写母校的辉煌,我能找到山清水秀的地方,我能让瞬间变成永恒”。还可进一步谈“怎么办”的问题。谈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怎样增强自信,顽强奋进。当然毋须面面俱到,文有定法,但不拘一格。
  有的作文所写的几个材料之间缺乏联系,显得逻辑性不强。要注意对材料的共同作用进行深刻剖析,将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2009年关于“常识”的作文,一位考生写了两件表现母爱的事,似乎离题了,但文章最后都与“常识”关联到了一起:一是母亲每次吃饭都把好菜留给“我”和妹妹吃,自己只吃腌的咸菜。长期吃咸菜不利于身体健康,难道母亲不知道这个“常识”吗?二是母亲的额头长了一个瘤子,医生建议她做手术切除,但她始终没有去做手术。肿瘤如果不切除可能会恶变,难道母亲不知道这个“常识”吗?知道“常识”而不按“常识”去做,为什么?全是缘于母爱!文章的主题在看似反“常识”的叙述中得以凸显,令你不能不为考生真挚的感情而动容,为严密的表达和巧妙的构思而折服。
  三、加强思维的深刻性训练,使作文见解独到,不落俗套
  思维的深刻性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须植根于平时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在认识现象和本质、对立和统一、一般和特殊、肯定和否定等关系上提高辩证分析能力,层层深入的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并从正面、反面、侧面等角度进行拓展,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推理,并用明晰的语言得出结论,从看似杂乱无章的表面现象中抓住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联系。2008年广东卷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大多考生只能在面对苦难不要轻易说“不”上立意,缺乏深度联想和辩证分析,有的考生却能够想到对新生事物、多元文化、甚至“异端”学说等不轻易说“不”,进一步还想到“不轻易说‘不’”是一种智慧,一种哲学,包含着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静寂融通,展示了考生丰厚的积累和深刻的思维。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思维肤浅的考生只会写对往事的回忆,而思维能力强的考生则能对生命存在本身的价值意义以及精神文化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清人黄宗羲说得好:“每一题,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绵笔端,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名言。”引导学生不断地将平庸认识“剥去一层”,其思维就逐步深刻和完善了。
  提升作文素养,须落实思维训练。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方能有效提高思维能力。它就像荒夜的一盏风灯,“提着自己的风灯,照亮未知的旅途,这就叫做独立思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