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思维有效训练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从思维角度来看,形成学生作文个性化风格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个性化。而就小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而言,达到从浅入深,由窄至宽的思维,就显得尤其重要。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思维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4-0140-01
1.形象思维的训练
所谓形象思维,就是能根据描述或自己开动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和情境,并且能让自己“活动”于其中,甚至在其中融入情感。
案例1:讲完写景文章《桂林山水》。练笔前,本人运用音乐训练其形象思维,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闭上眼睛听古典音乐。鼓励他们把文章中用文字描述的内容转换成头脑中的画面,再鼓励其添加色彩,把音乐的节奏旋律演化成文字描写,慢慢地试着让自己“活动于色彩丰富的情景中”,运用自己的视、听、味、嗅、触觉去想象、体味。兴趣正浓时,本人再让孩子们将看到的、听到的写出来。结果,孩子们的文字描述令我感动不已。
案例2:在写《二十年后的我》这篇习作时,本人先引导孩子设想自己未来的身份职业。在孩子们构思的社会角色已经具有多样性和一定创新性后,再引导他们说:“你们从事的职业不同,你们的未来也就不同,用你未来一天的生活展现你和社会的变化,一定很有趣!”之所以让孩子用未来一天的生活展示变化,原因在于:本人认为有了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孩子们结合现实中获得的相关信息,必定会把未来自己所处角色可能发生的事情写下来,并在头脑中浮现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画面,从而达到训练形象思维的目的。
以上两则案例都是在借习作这个途经,训练其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又借其思维能力,不断丰富头脑中的画面,并将之转化为文字,从而达到习作具体、独特,阅读以后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效果。小学生习作多侧重于写人、记事、叙景,能否具有形象思维的能力往往制约着孩子想不想写,会不会写。因此,教师更应注重在习作教学或者其它教学活动中训练此种思维能力,并借此能力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2.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一词,让我们想起了腾空开放的礼花。思维的发散与它有很相近的表现方式,即由一种已知信息生产多种信息,拓宽头脑中的思路。
案例1:同一主题,鼓励孩子用多种途径去体现。针对班上一些同学骄傲后退步的现象,本人定了一篇有主题而无素材的习作。要求孩子们自己寻找能证明这个主题的素材,用这篇习作来劝说本班有这种问题倾向的学生。结果有的孩子写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有的写了从各种途径听到的、看到的事,有的则写了童话、寓言,还有的甚至写了诗歌和简短的评论。
案例2:同一现象或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分析、评论。有一幅题为《假文盲》的漫画,主要批评了生活中不讲公德的人与现象。初谈对此画的理解时,由于联系了他们自己的亲身体会,对此现象的批判几乎得到全班同学的共鸣。在学生谈话兴趣至浓之时,本人引导其开始探索这种现象形成原因。起初时,多数孩子只将矛头指向那些不讲公共秩序的人,这当然没错,但如果到此为此,孩子思维的狭窄性也就无法打破。在发动全班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之后,孩子的创造性令我大吃一惊:现象形成原因还应该有:①利益受到损害却不做声而忍辱退让的人的纵容;②旁观者袖手旁观的态度;③车站管理制度的松懈;④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⑤家庭教育的失败;⑥中国经济尚属落后,无力为公共设拖提供更多保障……
在交际的需要、表达的欲望中,引导孩子从多种途径、多种角度满足这种欲望和需要,从而达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而这种思维习惯也必应促成学生习作个性化。
3.逆向思维的训练
逆向思维是对定向思维的一种反叛,是培养孩子怀疑、批判、开拓精神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用于正向思维难以取得效果或者效果不理想,向相反的方向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情况下。
案例1:课堂上,本人让学生对“老师像蜡烛”这一常见的比喻提出质疑。有的孩子就想到:蜡烛默默奉献,老师也是如此。如果老师大胆的展示自我,让更多的人都来吸取其优点不是更好吗?从一定意义来讲,这种观点不无道理。
案例2:以提倡环保为主题的习作中,有的孩子从正面表述环保的重要,有的从动植物的角度发出呼吁,唯独有一个孩子从逆向发表观点,让人觉得既新颖有趣,又引人深思:“不环保,对于那些身体肥胖者来说,可真是个好机会,因为喝了那些被污染的臭水脏水,相当于喝了免费瘦身汤一样长期腹泻……”诸如此类的描写更巧妙地向我们揭示了不环保的可怕后果。
习作教学中,教会学生对熟视无睹的现象或约定俗成的习惯提出理性的批判反思,而不是以标新为殊,以卓尔不群为美,进而形成独特的观点、风格,展示其习作个性化魅力,是逆向思维训练的一大优势。形成习惯后,必将使得学生對社会生活投入更多的关注、思考,使得“个性化”由被动或无知转化成主动和深刻。
在这由浅入深、反复的思维训练当中,潜力无限的孩子们必将汲取其中营养,并根据个人经历、性格的不同特点,在其头脑中展开新的排列、组合,形成更多的观点、方法,使其思维经历由窄到宽、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而习作个性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陈伟海.基于课文的作文思维训练[J].当代教研论丛,2018(8):13
[2]王雳.思维训练,让作文教学走得更远[J].写作,2012(22):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9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