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英语阅读,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美春
目前,中学生英语阅读量严重不足。由于课业负担重、考试负担重,他们仅能应付解题,完成一定的课外作业,满足于读课文内容等有限的语言材料。因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增加英语阅读量,切实加强英语阅读教学,努力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阅读的性质和方式
阅读就其性质而言,是阅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字母符号进行解码,获取作者表达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需要辨认单词、短语和句子表达的意义、联系,最终获得信息。为了保证阅读的速度和较高的理解率,阅读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判断、记忆、归纳、分析、综合等能力协同作用。阅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抓住主要信息,根据已有认知结构猜词悟意的能力。阅读常以默读的方式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同样重视朗读的作用。在整个朗读过程中,大脑一直处于紧张和灵敏状态,朗读能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立足课文,快速阅读,掌握要点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应立足于平时的课文教学,充分利用教材内涵,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体裁、题材及表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现在的新教材,一课只能安排一个课时,要想完成进度,必须指导学生迅速地浏览课文一至两遍,将重要的词组划出来,按照阅读、理解、猜测、判断的步骤,带着书后面的问答题去消化课文。
三、保护学生答问的热情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精心地选择提问对象,把握提问难易度,必要时给予提示。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好、中、差学生都尽量照顾到,保护学生的答问热情。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用热情和信任的目光期待学生的回答,切忌横眉冷对、操之过急,要让学生把话说完,不要中途打断学生的答话,否则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回答要有中肯的评说,要充分肯定其优点,甚至答非所问,也不要嘲讽,泼冷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平时要鼓励学生多问,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们讨论,设法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四、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我们日常生活中,阅读的目的通常分为学习知识型和娱乐消遣型两种,我们鼓励学生先进行娱乐消遣阅读。这种阅读学生没做题的思想负担,也不必对文中的难点苦苦思索。是一种精神享受,是运用一张一弛之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是潜移默化地学习。目前,多数中学英语教师反映在教学中存在课时紧、课程重的教学现象。所以,在课堂上抽很多时间来进行泛读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激发他们大量进行泛读的兴趣。因为,新《课标》在课程中还强调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待兴趣激活后,再让学生进行知识型阅读,这便是水到渠成了。
五、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在使用全文浏览、背景知识、关键词、上下文、问题查找、深层理解、选择注意、预测判断等策略上偏少,有的同学甚至没有有意识地去使用阅读策略的习惯。我们知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利用这些认知策略参与信息加工,有助于获取文章的深层含义,达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而培养高效的阅读技能是提高中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六、加强阅读策略的训练
高效的阅读能力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除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授有关的阅读策略以外,教师还应该抽出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行有意识的策略训练。在教学生阅读策略的同时,教师须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情景使学生能亲身经历和体会,才不至于只知道有这项策略,却不知道如何使用。1.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有哪些策略和技巧。2.可以让学生列出自己所用过的阅读策略,或相互之间交流各自使用策略的情况,也可以在阅读活动后进行反思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进一步巩固策略训练的效果。所以,从第一堂阅读课起教师就担负着指导阅读策略的任务。
七、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因此他们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的每个教学决策都要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为基础,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达到新经验的建构,而不是从教师、从课本出发,在这种意义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总之,阅读时少用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法,多采用民主式、讨论式教学模式,这样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趣味性强。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大大增强学生们学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提高了学生们学英语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加大了他们英语信息的输入量,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这十分有助于他们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最为突出的是,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会随之大大提高,可谓以读促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