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佳彬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大多数学生辛辛苦苦地在学习,但是效果不好,质量不高,能力也较差,原因何在?通过反思,我深深地体会到是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给予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数学的好习惯没有养成,也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待解决。对于此种情况,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认真解决好两个过渡
  1.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不适应、不熟悉的地方,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初一学生年龄只有十二三周岁,是儿童时期向青年时期过渡的阶段,他们有依赖性,不善于独立思考,习惯于具体形象的思维,记忆方面,机械记忆大大强于理解记忆,他们习惯于照老师讲的,而不善于分析思考。针对初一学生的上述特点,教学中注意逐步过渡。
  2.由教师讲为主,到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过渡
  小学生学习是以听讲为主,现在要从有兴趣自学到习惯自学,需要一段时间,分三步完成,不能操之过急。
  (1)思想动员,明确自学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能和教师很好地交流合作与探究。
  (2)指导读书,开始指导具体一点,逐步提高自学要求,使学生懂得自学。
  (3)启发诱导,加强辅导,特别是对中、下学生的辅导,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动机,使学生热爱自学。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培养自学能力有六个环节,即预习→引发→讨论→解惑→练习→小结,这与我们市强行推进的教学六环节是一致的。
  1.预习
  预习前,一般地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即把要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提纲的编拟,要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富有思考价值。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内巡视、了解、掌握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2.引发
  引发是预习的延伸。通过预习,有些问题学生理解了,有个别问题,教师在巡视辅导中也解决了。这时,教师掌握了学生提出的一些有分量、有价值的问题,这正是把教材引向深化的有利时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思考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讨论
  讨论是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便于讲座提高讲座的效果,可以事先把学生的座位搭配好,把思维敏捷、学习数学的优等生分散开,就近四人编成一组。在分组讨论中,教师巡视各组,并参与他们的讨论,适当启发、点拨、发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再组织全班讨论。全班讨论也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解惑
  解惑是讨论的深化和提高。解惑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根据学生存在的疑惑点,教师归纳出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辨别,找出症结之所在,得出正确结论。教师把学生提出的疑惑问题及正确结论,对比着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即使优等生也难理解得很深,这时教师就有必要进行精辟的讲解,使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得以理解。
  5.练习
  练习是实践与巩固。练习题的选择要注意两点:一是直接应用概念、公式、法则的练习。目的是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二是变式练习。目的是产生迁移效应,逐步形成技能技巧。教师在学生练习中,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指导。
  6.小结
  小结是概括与提高。这项工作,也要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去完成,即让学生通过回忆所学内容,归纳总结,形成体系,以使用权学生在对知识的整理、归纳中进一步消化和提高,并培养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和“三案六环节”的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从“包办”到指导。因此,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已经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