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眉眼细描写 人物总传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邵建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情绪反应,常常会从眼睛里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大画家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句话大意是说人体其他部分的美与丑无关紧要之处,最能表现人物神采的就是眼晴。文画同理,作家也常常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传神地刻画人物。大诗人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描写了丽人的秋波,写活了贵妃的万种风情。大词人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的词句描写了情人离别时的纷飞泪眼,将缠绵的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的确,描写眼睛可以真切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个性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描写眼睛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比喻法
  
   比喻法是描写眼睛最常用的方法。用比喻法描写眼睛可以揭示人物的心灵,表现人物的个性。
   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用比喻法描写眼睛的例子不胜枚举。譬如,将明亮清澈的眼睛比喻为“明珠”,将灵动含情的眼睛比喻为“秋水”,将西方美女的眼睛比喻为“蓝宝石”,将疲惫不堪的眼睛比喻为“破铜板”,将狠毒吓人的眼睛比喻为“锥子”等。
   高晓声在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用比喻法来描写眼睛,写活了人物。“他的眼睛简直像一对电压充足的小电灯泡。他的妻子的眼睛看上去就像一对糊涂的玻璃球儿。” 丈夫的眼睛是“小电灯泡”,妻子的眼睛像“玻璃球儿”,一个亮闪闪,一个暗淡淡。形象的比喻,强烈的对比,使夫妻俩在家庭中的地位分明,使得精明者更显得精明,窝囊者更显得窝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白描法
  
   用鲁迅的话来说,白描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白描法类似绘画中的“速写”,即抓住眼睛的主要特点加以勾勒,使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
   钱钟书在《围城》中是这样刻画孙柔嘉的:“孙小姐长圆脸,旧象牙色的颧颊上微有雀斑,两眼分得太开,使她常常带有惊异的表情。”作家没有直接写孙小姐的眼睛是大是小,是美是丑,而是抓住孙小姐“两眼分得太开”的特点,勾画出她那与众不同的眼睛,让人觉得“她常常带有惊异的表情”。寥寥数笔,使得一个并不十分漂亮,但可爱的孙小姐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细描法
  
   所谓细描法,就是如工笔画一般,泼墨汩汩,浓墨重彩,刻画细致入微。
   请看一段关于一个小足球迷的描写:“他胖墩墩的,厚实的运动服衬着圆圆的脸,活像个会滚动的‘球’。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对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黑的那样黑,白的那样白,像玉盘一般,纯净得没有一点儿杂质。我们的足球一滚动,他的黑眼珠子便在玉盘上滴溜儿直转,叫人在百忙之中也不禁地要瞥一眼他那双灵活的、纯净的、黑白分明的大眼睛……”这段肖像描写,着重描写了小足球迷的那双大眼睛。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既有静态描摹,又有动态刻画,将一个胖墩儿球迷的可爱形象写得惟妙惟肖。
  
   四、反复法
  
   所谓反复法,是指对人物的眼睛和眼神进行多次描摹,这种描摹不是静态的、平面的简单重复,而是动态的、多侧面的立体刻画,即通过描写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人物眼睛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生活,展现人物的性格。
   鲁迅的《祝福》中三次描写了女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生动地表现了她的生活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作品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做工时是“顺着眼”,表现她安分老实、略带羞涩的个性特点。等到她第二次到鲁镇虽然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遭受丧夫失子的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最后,祥林嫂出场时,“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长期的折磨与摧残,已使她精神麻木,完全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放弃了生活的希望。鲁迅先生巧用反复法描写眼睛,把一个受践踏、受迫害、受愚弄、受鄙视的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应。
   以上为同学们介绍了描写眼睛最常用的四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文无定法”,同学们在写作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9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