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2教材中阅读与写作的衔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标在江西实施还不到三年,对大多数老师来说都是新事物,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去借鉴,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以全新的思维去审视教材,去创造性的开展教学。下面我就把自己在必修1、2教材中阅读与写作教学衔接上的一点做法拿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步整合写作模块的内容。必修1、2教材写作模块中包括: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记叙要选好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学习虚构八个专题。通过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我把它整合为写人叙事记叙文和写景状物抒情散文两大类。理由有:一、记叙文是高一学年训练的主要文体,二、高一学生作文的门槛不宜过高,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打好基础。
第二步确定作文教学的重点教材篇目。按照写人要凸显个性、叙事要有波澜的要求,通过比较我确定了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烛之武退秦师》,写景状物的经典课文当然非《荷塘月色》莫属了。
第三步在这些文章的阅读教学中贯穿写法的指导及训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精炼地阐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与作文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分析、体会文章内容、思想情感、表达特点;作文教学则是用语言文字、写作技巧来表达一定的内容、思想情感。所以,两者所针对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现行教材的教学篇目都是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发掘出的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而学生的大量学习时间也是集中在课堂,作为老师,我们应立足课堂,充分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同时能从课文中学点写作的表现技巧。按照前面整合好的和确定好的内容将其分为以下三大块。
一、写人要凸显个性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便有了各自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个性。《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本文课题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个性特点以及对他的崇敬之情。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几点:
1.精心选材,形散神聚。本文的选材很讲究,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本文选取了“人物亮相”、“独特的开场白”、“《 箜篌引》的讲解”、“成本大套的背诵”、“淋漓尽致的表演”等片段。选材集中,所有材料的意旨都是表现我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行散而神不散”。
2.抓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这样人物才鲜活,才生动,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真实的细致的细节描写是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个性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以小见大”。例如:“他的讲演是预先准备好的,整整齐齐的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可见他办事很认真;“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传神的表现了他对自我的认可,自负;“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在众人面前表现的如此随意不做作,可见他的坦诚和可爱。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梁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了。
3.运用对比,突出主体。对比手法的运用比直接的描写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感情更明显。如“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4.感情流露,曲直皆宜。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但表现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本文情感充沛,有直接表达的“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发自内心的极高评价;有半含蓄半直接的“我很幸运地有机会能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既是表达心情之词,又是表达一种崇敬之情;有完全含蓄的“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的心情,但我们任然能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一种赞美、崇敬之情。
作文训练:
1.片段作文《食堂见闻》。
要求:在食堂里吃饭的时候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如排队买饭时不同的表情,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的吃饭方式和动作等。
目标:学会观察,抓住细节特征。
2.命题作文《我的同学》。
要求:把一些片段、印象串联起来,表现这位同学在你心中的整体形象。要有具体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刻画。
目标:学会用常用的典型的方式去刻画人物个性。
二、叙事要有波澜
事情的叙述要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这样更能吸引读者。《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故事情节有头有尾,波澜起伏。文中以下技巧值得我们去品味。
1.结构完整,层次井然。这是叙事文章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对文中事件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本文故事就体现了完整严谨的特点。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的推荐引出了烛之武,这是开端;烛之武不计个人恩怨,慨然允诺前往秦营,这是发展;密访秦伯,用动人的言辞说服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最后秦晋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结局。
2.铺垫伏笔,前后照应。这种手法的运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产生很突兀的感觉,觉得“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如本文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就说明秦郑之间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服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与前文的“国危矣”相呼应。
3.波澜起伏,张弛有度。“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故事平淡无奇,就不能吸引读者。这就需要讲究一点穿插分合和张弛起伏,在高潮前做好烘托和铺垫。本文的背景、开端、发展都在为高潮的到来蓄势:“国危矣”,让人不禁担心起来;佚之狐的推荐让人觉得郑国有望;谁知烛之武却因得不到重用而推辞,这不禁又让人觉得心悬起来了;郑伯的应急机智,烛之武最终的允诺,让人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笑意。这样张弛起伏的情节安排,让读者的心刚放下又吊着,始终跟着作者走。
4.繁而不杂,详略得当。一篇文章中,并不是每一个细节和要素都要提到,而应根据情况注意详略安排,那些能够有力体现主题的应详写,无关紧要的就略写或不写,特别是情节较复杂的文章。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他的说辞上,而对“退秦师”的前因和后果就只作简略交代。
作文训练:
1.片段作文《我印象中最离奇的一件事》
要求:把自己真实遇到的事情写下来,结构完整,突出离奇的特点。
目标:提醒他们注意生活,掌握叙事的基本要求,知道怎样的叙事文章才能吸引读者。
2.续写《巧遇》
母亲下岗,家境贫寒的某某,谎称要交资料费,向母亲要了钱,同好友去吃“麦当劳”。想不到却遇到了来“麦当劳”打工的母亲……
要求:符合续写的基本要求,叙事要有波澜运用意外、蓄势的手法,结构完整。
目标:真正掌握从《烛之武退秦师》中所学到的基本技巧。
三、写景状物
必修2教材中的作文专题4学习虚构,我觉得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要求有些高。我们可以把门槛放低些,只要能做到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一些常用的手法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就可以了,这就达到了整个必修2的作文训练目的。于是我就选择了《荷塘月色》这篇非常典型的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文中有很多方法和技巧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1.明暗交织,结构回环。《荷塘月色》的外结构(景物线索)是圆形的,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情感线索)也是如此,作者情绪从不平静到求静、得静再到出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回环。这种结构比较特别,学生不一定真正掌握,但写景状物中的两条线索即景与情必须明确,这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要求。
2.景物分解,手法多样。很多学生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总是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去描写眼前所看到的景物,要么不知从何下笔,要么三言两语就概括完了,眼前所看到的和笔下所描写的合不上。杨昌江在《朱自清的散文艺术》里这样提到:《荷塘月色》中把眼前所见的景物,一层一层分解开来,也就是作者所谓的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然后一部一部分去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以及他们的运动变化。(1)作者在描写“荷塘月色”,把它分解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在写“月色下的荷塘”时,又把“荷塘”分解为荷叶、荷花、荷香、流水四个方面;在写“荷塘上的月色”时,把“月色”分解为塘中的映衬荷叶荷花的月色、塘边的透过灌木杨柳的月色。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会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分解,那么某个景物就会全面而具体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并且大大的丰富了文章的内容。(2)在描写各个具体景物的时候通过想象运用了比喻如“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拟人如“羞涩的打着朵儿的”,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各种修辞手法。采用了动静结合如“……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了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各种手法的运用使景物具体可感,创造了一种让人沉醉的意境。
3.自然人文,巧妙结合。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如果能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穿插相关的人文景观、人文背景,会让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增加文章的的文化厚重感和可读性,使文章文学品味提高一个层次。《荷塘月色》在描写了优美的荷塘和月色的景色后,继之以古代采莲旧俗和想到《西洲曲》中采莲之句,把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让人心驰神往。这部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人文景观描写,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厚重感,而且与前文衔接巧妙圆润,自然的引出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作文训练:
1.片段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对校园做细致全面的描写,景物具体,突出特征。
目的:关注身边的环境,学会将景物分解开来进行描写。
2.命题作文《清明,我们踏春去》
要求:线索明确,运用多种手法对景物进行描写,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目标:对这类文章进行一个更高层次的训练。
课文的选定不同的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一些调整,作文训练的次数也可相应增加。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为写作文而讲作文”而把阅读与写作割裂开来的作文教学状况,并且这也大大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做到了内容明确、目标明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2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