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学困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牛淑慧
摘要: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形势下,学困生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要转化学困生就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困生,要用爱心关怀学困生,要用鼓励激发学困生,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成就感,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关键词:学困生 平等 爱心 鼓励
以前我们评价学生总以成绩论英雄,学习不理想的学生我们就以为是差学生,在班里活跃的学生就认为是坏学生,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每个学生总是有差异的,各有优缺点,这与他们的喜好、家庭环境、脾气性格都有关系。因此对这部分学生要不同对待,教育更要注意方法。
一、要理解学困生,平等对待
由于小学阶段在生活和学习上形成的各种不同习惯,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行为习惯存在偏差,因此出现了不少学困生。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存在差异,并不是某单一方面的原因,它是由复杂的各方面原因造成的,班主任要善于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凡事不要轻率对待,应进行更加具体的调查了解,通过家访、谈心等形式,去转化他们,使他们逐步改掉身上的坏毛病,确立自我的生活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事实证明,学困生虽然在学习方面不及别人,但他们大多数自尊心很强,心灵敏感而脆弱,极易受伤害。所以挖苦、讽刺之类的做法最要不得,不但不会使其内心受到任何触动,反而会引起他的逆反、抵触心理,给教育工作造成困难。而应用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等位置上,真心实意地去关爱、帮助他们,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当然,根据不同的学困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去沟通。
二、爱护学困生,关心学困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困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困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困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困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
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困生面对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
三、找到学困生的学困具体原因,对症下药
学困生知识点空白较多,很难把所学的知识系统起来,对学习抱有消极的态度,这往往是长期受挫折而导致的“失败积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造成的,并且这类学生往往缺乏理想,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自信心不够,自我控制力差。时间长了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放纵、无集体、无组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这在中学教育中已成为不可忽视、也不可逃避的问题。而要做到在中学阶段尽可能使学困生转化成合格的中学生,这是每个教师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首先作为班主任要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学困生的具体情况,是家庭原因,还是社会原因,还是个人问题。了解情况以后就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电影、名人故事去感染他们的心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他们要胸有大志,要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同时在班级里组织“一帮一”的活动,让同学们交流思想和学习心得,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大家在比学赶帮超中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主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四、鼓励学困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要尊重学困生,他们和优等生一样有自尊心,也想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才能,他们在多数情况下都表现出缺乏自信,如果不多加以保护,他们的心灵很可能就此关闭起来,不愿与人沟通,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教师要多给学困生一份真情,多理解他们,与他们保持平等关系,要“和风细雨”地给他们讲道理,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态度。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有时还可以把他们的缺点从另一角度分析为优点,从而通过转化,把坏事变成好事。例如:我们班有一个男生特别爱打篮球,上课时总不专心,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家长也非常着急,如何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呢,后来在一次篮球赛中,我赞扬他的球打得很精彩,他是最棒的,想信他的学习也应是很好的,篮球能强身健体,但是作为学生学习更重要。这位同学得到老师的赞赏,心里很高兴,同时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从此,他的各门功课有了明显的进步,对我也非常信任,我不但是他的老师,而且成了他的朋友。
总之,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是艰巨的,是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的付出的,但我想信只要我们把关爱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忠实的信念,用满腔热忱对待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困生,对学困生不断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鞭策等,克服他们消极的学习态度,点燃他的学习信心,给学困生提供和创造取得成功的情境和机会,相信他们一定会不断进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