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玉胜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还有忽视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锻炼的现象。把生动活泼的评价教学变成教师围着书转,学生围着老师转,师生围着分数转,来应对各种统考与中考。比较中、外两国的学生,在校园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往往是中国学生,而在工作能力方面优秀的却是外国学生。主要原因就在于两国的教学不同。中国的教学以讲为主,则外国的教学以问为主。进而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潮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才谈得上真正的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求异思维
  
  常常见到教学中教师煞费苦心用尽了手段想把学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的见解,是一种很重要的创造性训练。求异思维就要求敢于怀疑,不迷信。如《孔乙己》一文,教科书都认为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但有位同学认为,科举考不上的人很多,像孔乙己的人很少,孔乙己自身有许多问题应是主要的,好吃懒做、死要面子、不负责任等。这些都应是他悲剧的根源。况且文中对科学制度批判一字未见,而别人嘲笑孔乙己的描写却有多处,这应是揭露世人凉薄。如此求异,能说不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吗?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不要死守现成答案,而要敢于批判,以培养创造精神。
  
  二、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在学生改变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时,有了质疑的兴趣,此时教给思维方法就很有必要,要让学生学会联想、想象,纵横比较等思维方法,联想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与想象对一个人的思维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联想到有关“风”“雨”的诗句。根据文章的主旨让学生们联想到有关与此诗意境相同的诗篇。如讲《孔乙己》一文时,提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随着文中对他的描述,我们的头脑中不断地对他添加色彩,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清晰的印象。这一过程离不开想象。而此文又以猜想的语气结尾,那么孔乙己的命运究竟是怎样呢?这是一个很好的想象内容。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比较,可促使学生掌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温故而知新;运用比较,可以更好地辨别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养成深思慎取的思维习惯;运用比较,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分年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授《狼》一文时我问学生:课文开始有两句话,如果改成“一屠归,两狼缀行”,行不行?学生在比较后觉得,无“晚”字,没有时间;无“途中”,没有故事的地点;“甚远”说明狼的狡黠。“肉尽”“剩骨”与下文情节关系紧密。因此文中原句不可改,然后教师乘机要学生诵读,进而全班都能背诵。如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让学生将此文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行对比。这样既能使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又有使学生们复习到前面所学的内容。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让学生们在学习中轻松去学,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思考发问的习惯
  
  能力提高有赖于勤思、多问。只有养成勤思多问的习惯,才能有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转述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现,即使出错也不应指责,而应该鼓励提问,鼓励学生发展不同意见,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在讲《变色龙》时,学生们在讨论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时,有的说他见风使舵,有的说他欺下媚上……此时老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突然有位学生却与众不同:他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处事圆滑……
  学生有意继续说,但老师面带逊色。此时该生的创造思维被打断。当代中学生的思维尤其活跃,想象极其丰富,对这种善于思考,对敢于提出异议的同学应支持鼓励。
  对于那些习惯在语文课上只听记不思考的同学,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质疑兴趣。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激疑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在学生容易忽略的无疑处提问或在文章前后矛盾处提问,让学生学会细究课文内容,学会独立思考。如讲《醉翁亭记》时,让学生找出文中微露主旨的句子醉与乐的关系是什么?这样既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又养成学生深思质疑的兴趣。
  在语文课上还要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己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思维训练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随时改变课时计划。我们不能只顾完成教学计划而不顾学生的思维实际。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唯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不是一味地赶进度,才能直正达到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最终目的。只要我们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学方法肯定会更好更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18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