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案导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案导学,是高中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是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疑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等教学环节和“课前导学――课堂交流――能力训练――课后拓展――教(学)后记”的学习过程,阐述了学案导学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学案 学案导学 生物教学 教学模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作为操控课堂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注、看、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实施以生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着实为学生设计一套主动学习的方案。那么,如何来设计和实践以生为本的学习方案(以下简称学案),使课堂教学能真正帮助学生自主实现知识的建构,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下面谈谈笔者的做法。
1.学案导学的指导思想
生本化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在教学上,应当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教育手段应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
生本学案的实质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主动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方案,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纸质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学”的作用。学案,不仅要融合教与学,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作用。学案是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学案导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的双主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学案要求,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2.生本学案教学的设计流程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生本学案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优化、总结,形成了高中生物生本学案教学的两个面。一面是根据学情和课情来设计的纸质学案,其内容包含: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疑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另一面是课堂教学过程:课前导学――课堂交流――能力训练――课后拓展――教(学)后记。
2.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依据课程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可行性学习目标,以此作为学习的具体导向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学习目标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也可以由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后提出,再由教师总结归纳、整理。这让学生一开始就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2提出学习重点。每节课所涉及的学习目标可能比较多,学生难免无法把握目标的地位。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为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高考的考试说明和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3预设学习疑点。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情况出发,结合往届和先授课班的学习情况,预设若干学习疑点,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使课堂充满激情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4强化学法指导。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思维点拨的启发下,通过不同手段、不同学习方式和途径,对旧知识整理和重构,实现新旧知识整合,从而找出新问题的突破点,使问题得到解决。学法指导要能让学生肯“走路”和少走弯路,尽可能地化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疑惑,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让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5高效实施教学。
2.5.1课前导学。根据教学目标,教师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标、教材、教参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设计预习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知识。课前导学的设计,要科学处理教材,尽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法指导,自主学习,主动收集资料,整合知识,研究预习题目,通过独立思考或讨论,初步感知知识,对本节知识体系的轮廓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为交流讨论的环节做好准备。
2.5.2课堂交流。
2.5.2.1学生间相互讨论。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进行4~6人为一组的讨论交流。每位学生提出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心得及未能解决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通过相互帮助,相互校正,逐一消除小组内部成员的个性化的问题,并进一步整合、内化自己的知识,进而提出小组共性化的疑点和问题,提供下一步师生共同讨论和老师精讲的教学内容。
2.5.2.2教师精讲释疑。学生在小组讨论的环节之后,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对本节课的知识网络结构和地位不明朗的地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收集到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使问题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释疑时注重师生互动,针对学生答疑的情况,点拨、精讲、解惑,重在思维的启发、训练和方法的指导,最终使学生的知识内化和升华,真正发展学生的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能力。
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言、内容要精;其次,要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应具有启发性和升华知识的作用,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另外,教师对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应给予表扬,而对比较“幼稚”的问题不要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5.3能力训练。能力训练环节,教师精选题目,且内容和能力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有一定的能力梯度,能反馈、巩固当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效果,同时要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训练是教学过程的主线,通过训练,既检测知识、暴露问题、查漏补缺,又使学生在训练中巩固、升华、应用知识,提高能力。能力训练最好学生能当堂完成,即时反馈,以便教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正确评价,针对性指引。
2.6课后拓展。在这一环节,可设置形式多样的题目,但内容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达到一定的目的。如,题目素材源于生产生活实际,重在知识的应用,视野的开拓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的变式训练,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增加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情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提供前奏知识,以增加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模块教学的整体性;渗入高考试题的元素,规范学生的解题,增强学生应试的自信心等。
2.7学习后记。在学案的最后,留下一定的空白,要求学生将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成果(或要点)罗列出来,将有思考性的问题记录下来,将疑而未决的问题提出来。通过这样反思,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小结内容,主动地构建知识结构,从而丰富学习过程的内涵与拓展学习的外延,学生们将自己的疑惑写出来,也为教师的下一个教学设计提供很好的素材。
3.生本学案教学的成效与感悟
一纸学案,老师要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案中,看学生在预习时是否到位,在小组合作中是否积极参与,在课堂的交流与讨论中是否注意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见解,在课后拓展中是否深入实践,在学后记中是否进行总结与反思。这些信息,教师在评阅学案和课堂观察时收集。这样会使学生时刻在感觉到老师在关爱着他,使他们不能马虎地对待学习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在对学案评价时,教师要不吝惜用华丽的词语来表扬学生,放大他们的优点;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简明扼要,让学生快乐地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生本学案教学,教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努力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另外,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要牢固树立“以学定教”的教学观,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发言的机会,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元评价机制,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1
[2]蔡慧琴等主编.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重庆大学出版社,M.2008.6
[3]丁念金著.问题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M.200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2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