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幽默技巧例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闫会才

  现实生活中,谁不愿意和幽默的人在一起呢?那么,就让我们也做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吧!这并不难,只要我们学会了幽默的技巧。
  巧换概念出幽默。在对话的过程中,巧换他人说话的概念内涵,往往可以创造幽默。例如:
  鲁宾斯坦的钢琴演奏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这时,一位热情的女人闯进了演员的休息室。
  “啊!鲁宾斯坦先生,见到您我真高兴。我没有票,求您给我安排一个座位,好吗?”
  “这事不归我管,我只有一个座位。”钢琴家回答说。
  “您就行个好吧,把座位让给我吧!”
  “可以。”
  “座位在哪儿?请领我去吧!”
  “在钢琴旁边。”
  这个热情的观众说的座位是指观众席上的座位,而钢琴家说的则是钢琴旁的座位,可这个观众却误以为钢琴家说的座位是观众席上的座位。于是,误会产生了,幽默也产生了。
  词义返本出幽默。一个词语往往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还有比喻义。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词语的本义往往淡出了人们的使用范围,这个时候我们偶尔使用一下词语的本义,往往就可以产生幽默。例如:
  帷幕徐徐拉开,报幕员很有风度地走上台来。不知什么原因,她被绊倒了,台下顿时一阵哄笑。
  报幕员重新站了起来,对观众很有礼貌地说:“对不起!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是为热心的观众才倾倒的。” 
  台下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倾倒”一词,人们现在常用它来指对某人的佩服或爱慕之情,已经很少有人想到它的本义(某物或某人由歪斜而倒下)了。报幕员的机智,正在于她联想到了它的本义,从而巧妙地解除了困境,给人们带来了意外的喜悦。
  欲擒故纵出幽默。在将对方引入歧途的时候,突然亮出本意,给对方以意外,从而产生幽默。例如:
  五代时期,有两个人,一个叫冯道,一个叫和凝,两人同在朝中任职。一天,和凝问冯道:“你脚上穿的新靴子花了多少钱?”
  冯道抬起左脚:“五百。”和凝是个急性子,一听这话,便责备身旁的小官说:“为啥你替我买的靴子竟花了一千?”
  这时,冯道又不慌不忙地抬起了右脚:“这只也花了五百。”
  文武百官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冯道说“五百”,且抬起了左脚,这时和凝产生了错误的意识,认为是一双靴子五百,便马上责备身旁的小官,冯道见目的达到了,便又抬起右脚说“这只也花了五百”。如此。在场的人们又有谁不会捧腹呢?
  颠倒语序出幽默。颠倒语序,有时,是将整个语序颠倒,有时则是将句子中某个词的位置颠倒。但无论是哪一种颠倒,只要机智,都会产生幽默效果。例如:
  盖达尔手提皮箱,准备外出旅行。途中,有个小学生认出了这位名作家,便上前替他提皮箱。皮箱确实太旧了,学生问:“先生大名鼎鼎,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低劣的?”
  “这样难道不好吗?”盖达尔说,“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我是低劣的,岂不更糟!”
  盖达尔的回答也仅是将学生的问句中人与皮箱的位置给以颠倒,幽默便产生了。不仅如此,我们在笑过之后,还会从盖达尔的回答中得到更多的教益。
  模仿句式出幽默。有时,巧妙地模仿对方的句式,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幽默。例如:
  英国首相丘吉尔与保守党议员乔因森希斯,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有一次,乔因森希斯在议会上发表演说,发现台下的丘吉尔在不停地摇头,便说:“我想提请尊敬的听众注意,我只是在发表我自己的意见。”丘吉尔马上对日:“我也想提请演讲者注意,我只是在摇我自己的头。”
  顿时,引来了听众席上一片笑声。
  模仿对方的说话句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确实高明得很。
  巧换话题出幽默。这里的巧换,有时是指换成与原话题毫不相干的话题,有时是指缩小或扩大原话题的内容。例如:
  一架客机正翱翔在蓝天上,由于受气流的影响,机身剧烈摇晃。一位胆小的妇女对驾驶员说:“我相信,您一定会使我们平安地回到地面的,不是吗?”
  “是的。”驾驶员说,“不单是我,无论是哪个驾驶员,都从未把谁留在天上。”
  这个妇女问的是能否使她们“平安地回到地面”,而驾驶员回答的却是能否使他们“回到地面”,显然拓宽了话题范围。但正是这拓宽,使人在笑声中看到了驾驶员的沉着冷静,从而打消了乘客不必要的担心。
  巧用矛盾出幽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同一个人所做的与所说的矛盾,或者是所做的前后矛盾,或者是所说的前后矛盾,也可产生幽默。如:
  汤姆来找吉姆要账,吉姆躲在家里有意不露面。汤姆见吉姆的鞋放在门旁。知道人一定在家,便上前敲门。可敲了半天,屋里一点儿动静也没有。他就大声说:“吉姆,我知道你躲在家里。你的鞋子还放在外边哩!”
  “不!”突然从屋里传出一个声音,“我不在家,我是光着脚出去的。”
  不在家还会说话,这不是自相矛盾?但正是这矛盾,产生了令人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巧用双关出幽默。双关分为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这两种双关都可造成幽默。例如:
  有一个年轻男子,带着未婚妻和她的母亲在公园的湖上划船。这个未婚妻的母亲一时触景生情,问道:“如果我和我女儿不小心一起落到水里,你打算先救谁呢?”
  年轻男子想了想,说:“当然要先救未来的妈妈啦!”
  母女两人听后,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未来的妈妈”是指谁呢?可以是未来的岳母,也可以是未来的孩子的妈妈。真是一语双关,恰到好处。
  巧用错误出幽默。明明知道对方错了,但将错就错,顺势拓展,也可以造成幽默。例如:
  过去科举考试,有一考生将“昧昧我思之”错写成了“妹妹我思之”。“昧昧”是想念深切的样子,写成“妹妹”,意思全变了,也与文章内容脱节了。考官批道:“哥哥你错了。”
  考生已经错到爪哇国去了。现在不予直接纠正,而是沿着考生错的思路故意错下去。便有了“哥哥你错了”。表面是阅卷打批语,实际上寓庄于谐,了无痕迹。
  侧向思维出幽默。很多人看问题就两个答案,即对与错,不知道有中间状态,也就是说只懂得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不懂得侧向思维。这时,巧用侧向思维,也可造成幽默。例如:
  一次,林肯在教堂听牧师布道。这个牧师讲到高潮时,对教徒们说:“愿意把心献给上帝,想进天堂不愿下地狱的人站起来!”教徒们都霍然站立,只有林肯坐着没动。牧师用神秘而严肃的声调说道:“我看到大家都愿意进入天堂,只有一个人例外,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肯先生,你到底要到哪里去呢?”
  林肯面对牧师和教徒们,平静地答道:“我要到国会去。”
  林肯没有沿着牧师所给的思维路线思维,因为沿着他的思维路线思维,只能下地狱。他侧向思维,一句平静的回答,使得教徒们

忍俊不禁。
  省略结论出幽默。有了大前提,有了小前提,再有了结论,这便构成了三段论。大前提是错误的。这时沿着大前提的思维方向去思维,只道出小前提,省略结论,往往可以造成幽默。例如:
  著名戏剧家肖伯纳常在自己的戏中揭露资本家的丑恶面目,因而遭到资本家的冷眼。一次,有个资本家想在大庭广众之中羞辱肖伯纳,便挥着手大声地说:“人们都说。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
  肖伯纳笑了笑,随即答道:“先生,我看你就是伟大的戏剧家。”
  接下来推出的结论该是“你就是白痴”,可肖伯纳不说,这样就给听众留下了回味的余地,观众不禁为肖伯纳的含蓄发出爽朗的笑声。
  巧借因果出幽默。有时,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可以造成幽默:有时。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巧妙地构设出某种因果关系,也可以造成幽默。关于后者,我们举一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一次,他与友人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论问题,突然他的妻子闯了进来,大吵大闹,并把一盆水泼到了苏格拉底的头上,弄得这位哲学家活像个落汤鸡。
  朋友们都被这个场面惊呆了,等待将会到来的一场恶斗。然而,苏格拉底并没有发火,他对在场的人说:“我早已料到,雷声过后,必定是场倾盆大雨。”
  朋友们听了哈哈大笑,苏格拉底的妻子惭愧地退了出去。
  大吵大闹与泼水之间本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现在苏格拉底却用雷声和倾盆大雨作比,巧妙地创设了一种因果联系,以其似是而非的必然性,解除了眼前的难堪。
  机械类比出幽默。机械类比推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但却往往可以造成幽默。例如:
  一个放高利贷的人来向阿凡提借锅,阿凡提说:“凭你的面子,本来应该借给你,可是不巧得很。我的锅正在生娃娃。”
  “别开玩笑了,”放高利贷的说,“铜锅怎么能生娃娃呢?”
  阿凡提说:“铜锅不能生娃娃,可是你的铜钱为什么能生娃娃呢?”
  放贷可以得利息,也就是说钱能生娃娃,这是常识。阿凡提不想借锅给高利贷者,就拿自己的铜锅来类比,铜锅又怎么会生娃娃呢?但正是把不可能说成了可能,才造成了幽默。
  巧借归谬出幽默。归谬法是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由此引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论证方法。有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创造幽默。例如:
  加拿大前任外交官斯切特・朗宁,1893年生于我国湖北襄樊,他是吃中国奶妈的乳汁长大的。他回国后,在竞选省议员时,遭到反对派的诽谤与诋毁。他们说:“你是吃中国人的奶长大的,你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
  朗宁坦然回答说:“你们是喝牛奶长大的,你们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
  朗宁的精彩回答顿时赢得了听众的掌声,连他的反对派也不禁笑了起来。
  喝牛奶长大的,身上便有牛的血统。这不是荒谬至极的观点?但这观点是在对方观点的基础上推论出来的,如此对方观点的荒谬也就显露无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70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