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训练(6)“为未来种一棵树”命题作文导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学华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犹太教法典》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智者科尼在路上见一个人在种角豆树,便问他:“这树多少年后才能结果?”种树人说:“七十年。”科尼又问他:“你还能活七十年吗?”种树人说:“我在世上见过角豆树,那是前人为我们栽种的,过去为我劳动,为什么我不该为未来劳动呢?”
  只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承受了太多前人的成果,我们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呢?
  请以“为未来种一棵树”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新命题作文,写作时应注意对所提供材料的审读,科尼和种树人的对话是立意的根据。该材料一方面强调人应该具有感恩意识,另一方面也强调人应该具有奉献意识和创造意识。材料中的议论性语句:“我们承受了太多前人的成果,我们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呢?”应是立意的关键,它阐明了享受与创造的关系。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坐享其成,也应该为这个世界创造点什么。前人栽树,后人仅有“乘凉”是不够的,后人也应该努力,为后人“栽树”,即“为未来种一棵树”。当然,这“一棵树”并非实指,而是具有象征的含义,它可以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可以指精神财富,包括文化、文明以及其他的一切优秀成果。写作时要注意挖掘“一棵树”的深层内涵,突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广泛联系时代和社会生活实际,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写出广度和深度来。
  [例文]
   为未来种一棵树
   王瑶奇
  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奉献了什么,而不是索取了什么。”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生命中,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前人种植的角豆树果实的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为70年后的后人也留下角豆树果实的甜美呢?
  人生在世,所做之事不计其数,所受之恩更是数不胜数。而东方朔的几辆牛车的书也说不完一个人的一生所受之恩,特别是前人留下的各种成果。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纸墨笔砚也都是由前人一步一步精心研制出来的。没有前人的努力与奉献,我们这群现代人又如何过得这般舒坦。静下心来想想,我们已经承受了太多前人的成果,我们应该充满感恩。如果我们一味地在前人所种的大树下乘凉,又怎么使后来者过得更舒坦?也许有人会嫉妒后人的生活,但在我们之前创造成果的前人又是怎样想的呢?当你安享着前人的成果时,你的心难道不愧疚吗?
  在最近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的故事。一名志愿者的心声让人动容:“当我七八岁时,我们家乡发生了大地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唐山大地震。我就是因为别人的帮助才继续活下来的,而现在四川发生了地震,我马上想到赶到这里,因为是别人的帮助而让我活着,现在我也要去帮助灾区的人。”是啊,正是前人种下的因,才有今天付出的果。想想,如果唐山大地震没有人支援,那么现在怎么会有幸存者去帮助这次地震的幸存者呢?
  中国的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起大风时能把沙子吹到日本,影响到日本的环境。为此,有志愿者千里迢迢从日本赶到中国东北,义务种植防护林。也许等到树木长成时,这些志愿者早已埋入黄土,但他们的后人却不用再遭受风沙之苦。从这一件事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那种“为未来种一棵树”的理念,感受到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回到材料中的那个人,他为70年后的人劳动,不求自己能亲眼见到亲手所种的角豆树结果。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啊!这种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世界就会充满温暖,生活就会充满快乐。
  种一棵树,不为自己,只为将来。
  [点评]
  这篇文章紧紧扣住题目,论述了感恩与奉献的重要性。开头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强调奉献的价值,发人深省;接着从人生的角度进行剖析,论述既要感恩又要奉献的必要性。所举的两个事例都十分典型:一是一名志愿者奔赴重灾区帮助别人,二是日本志愿者来到中国东北,义务种植防护林,他们的举动无不折射着奉献的光芒。结尾部分回扣材料,照应开头,升华主旨,显示了作者思维的清晰性和严密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2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