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纸上的敦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梦 阳

  万里的黄沙/也淹没不了那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壮//千年的岁月/也流逝不了那让人顶礼膜拜的辉煌//恶魔的贪婪/也挡不住我们先人的智慧在诗卷里飞翔//那就是敦煌啊/中国的敦煌/那曾经的壮丽/我们没法忘/那经受的耻辱/我们不敢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深情地阅读――
  
  【妙文一】
  
  敦煌的碎片
  程 静
  
  现在想起敦煌,它给我的感受是:太盛大了,只留下记忆的碎片,就像历史太久远会变得不真实,只剩下传说。谁能记录一个完整的敦煌?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巨大佛像面颊上宽阔的微笑、柔软的飞天扬手散花、诸神从天边浩荡而来、农田里在耕牛身后翻涌着的泥土……记忆中所有的细节都来自敦煌,可是它们都不能代表敦煌,只是盛大敦煌的零星碎片。
  站在一幅幅绚丽的壁画前,便会目睹那些脚踏云雾的神佛衣带飘飞。他们乘风而来,平静的微笑像涟漪一样荡远,饱含着无限的爱和安详。天空鼓乐鸣响,艳丽的花朵四处飞撒,一幅幅充满人类精神幻想和憧憬的图画布满洞壁,使它变成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一个存在于人间的美妙天堂。壁画内容最使人着迷的是飞天:一群曼妙的女子随风飞舞,她们在穹顶飞翔的时候,缠绵的飘带就会裹住柔软的腰肢,这会使仰首观看的人在瞬间目眩,然后头上那高高的洞窟穹顶就在眼前旋转起来……飞天无处不在,她们在民间的山水间飞翔,在恢弘的歌舞里飞翔,在清冷的夜空中飞翔……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我觉得这也许是人类对自由最美的一种艺术表达。而在她们飞翔的舞姿里,唐代飞天显得尤为动人,她们的姿态悠然而华丽,散发出内心的平和与喜悦。这使人感到一种壁画之外的东西,那就是盛世精神,因为强大而自信、因为自信而包容的盛世精神。就像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人,才会对一切充满迎接和宽容的态度。
  现在,飞天们已经从幽暗的洞窟中飞出来。在敦煌各种旅游纪念品摊点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她们飞翔的身影。可是我突然觉得,飞天的姿势好像变得有些生硬和拘谨。在无数热情的目光中,有多少人怀着安静的灵魂靠近她们,在她们的飞翔里看见内心的渴望与梦想?也许,现在的飞天比在封闭的洞窟里更寂寞。
  这使我感到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身体,而在人的内心。
  世间生死轮回,身体是灵魂的载体,最终消失于尘土,但谁能阻止灵魂向更远的地方飞翔,达到人生高远的境界?瞬间的顿悟,令我不觉露出内心澄澈的微笑。
  在这样的回忆中,我蓦地明白:其实在记忆的碎片之外,更令人无言的是历史的碎片:人类的许多足迹、呐喊与经历都会被风或者流水带走,而记载梦想的莫高窟却奇迹般地存留下来。我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上苍有时候会用一些奇迹来显示它的力量。
  (选自《燕赵晚报 》2009年4月1日)
  
  【品与悟】
  在这样的“碎片”里,我们感受到的是静美也是沉重,是欣悦也是心痛。是呀,通过作者以小见大的技巧和那由一点(碎片)而展开的多维思考,我们不仅明白了这些,也明白了抒情性文章一定要选准情感的载体,然后再由此展开,并且适当穿插些与抒情点相关的事物,以做到浓情淡抒,让读者感到回味无穷。
  
  【妙文二】
  
  敦煌之旅
  若 尘
  
  在常年漠风吹拂的鸣沙山边,莫高窟静静沉睡了一千多年。仿佛一位凌空欲飞的仙女,更像空谷里一株绝世的幽兰,她的美丽在漫长的岁月里无人可识。在我的梦里,莫高窟是含泪微笑的。微笑是缘于她孤绝的美丽和自信,泪水则浸透着百年来她所承受的无尽的磨难。因了莫高窟数不胜数的劫掠和苦痛,风沙围绕中的敦煌在我眼里永远是一座悲伤的城。
  敦煌对我来说曾是一份遥不可及的梦想。就在我一天天地向往着敦煌、思念着敦煌的时候,仿佛神示一般,在新世纪的第一个秋天,我偶然匆匆地踏上了去敦煌的行程。
  秋日的敦煌莫高窟在西部微凉的阳光下显得沉静而从容。漫长的时光的流逝仿佛也无法抚慰她备受摧残依旧卓然而立的灵魂。当成百上千的游人鱼一样进入她的腹地,她只用恬静的微笑注视着这一切,也宽容着这一切。这是一种经历了惨痛苦难后的微笑,这是一种千帆过尽的宽容。她已经习惯了人们惊奇和赞叹的目光,如同她已经习惯了此前漫长的寂寞和百年来无尽的羞辱。
  当我跟在一拨又一拨日本人、美国人身后,走进莫高窟那些被劫掠过的残缺不全的洞窟,看着那些残损的壁画和仅留下基座的雕塑,我在心里对那些老外发出了仇恨和轻蔑的微笑。因为我只是想让他们明白,他们的同胞对中国、对敦煌、对莫高窟、对人类文明犯下了累累罪行。
  是的,我就是为了见证一段惨痛的历史才来朝拜你的,敦煌。像所有行迹匆匆的游人一样,我面带微笑,平静地随着导游走进一个个洞窟,凝视、欣赏、若有所思,但谁了解我深藏内心的疼痛和泪水?当那些戴着硕大的口罩、惟恐西北的风沙吹疼了他们娇嫩脸蛋的老外和如法炮制的南方人拥挤在16窟里,争着一睹空空如也的藏经洞,如同在一睹一个绝代佳人的惊世美丽时,有多少人在此时真切地想到过敦煌百年来所经受的重重磨难?
  当我走进那里试图重温敦煌那段伤心的往事时,我悲哀地发现: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走马观花地一闪而过。仿佛没有人关心那段惨痛的历史,仿佛那段历史早已被时间雨打风吹去,甚至仿佛敦煌莫高窟千百年来就一直完美而安静地矗立在三危山旁,而没有那些不堪回首的流血与牺牲。
  不能不承认,中国是一个健忘的民族。也不能不承认,世界是一个冷酷的世界。人类永远缺乏的是审视、自醒与反思,“好了伤疤忘了痛”永远是对人类最准确最客观的评价。当数不胜数的中外游客涌向敦煌,挤进莫高窟,让他们轻浮混乱功利的目光在美丽无瑕的飞天女神前停留,将他们的惊奇和赞叹连同横飞的唾液、污浊的口气豪不吝惜地抛洒在莫高窟,他们可曾注意到日见憔悴和苍老的敦煌脸上那一道永难抹去的苦涩的泪痕?
  我也不可饶恕地隐藏在他们中间,装做一个悲天悯人的诗人。其实,我还不如他们,他们最起码不掩饰自己的健忘与无知。虽然匆匆走过的我渴望做一个敦煌的归人,而不是过客;但对于历尽沧桑、受尽磨难的敦煌来说,我永远只能是一个浮躁的过客,而做不了一个风雪中找寻灵魂的归人。
  那是九月,是初生的秋天,在风沙涌动的莫高窟,我的泪水无限,疼痛无边,而敦煌无涯……
  (选自《西部人》2003 年6期)
  
  【品与悟】
  在这凝重的文字里,我们不仅为敦煌的遭遇而感叹,更为作者的反思而感动,因为也只有内省,才能继往开来。文章还启示我们:写文化散文,不仅需要历史积淀――以增强文章的厚度,更需要“我”的融入和理性的思辨,这样文章才能有深度和力度。
  
  【妙文三】
  
  巍巍哉,敦煌
  桑新华
  
  敦煌,哪一个中国的读书人不知道你?
  莫高窟,哪一个中国的艺术家不受惠于你?
  我最初知道你时,是从小学历史老师骄傲与悲愤交织的神情里。他在我心中留下一个谜,没留谜底。
  成年工作后,我走遍了五大洲。面对西斯廷耀眼的壁画,那种沉重得让我无法抬头的失落感,使我又一次把你想起。
  今天,我循着梦中的召唤,随着七月的骄阳,涉赤地大漠,来到了你的脚下。跻身于由各种肤色的瞻仰者汇集成的人流,对视山岗上延绵数里的千口洞窟,不知道形容这片土地应该用繁盛还是荒凄。
  洞门敞开了,窟里还是一片昏暗。踏进来,在手电筒的微光里,目不转睛地凝视,一幅幅恢宏而华美的壁画,一尊尊自在而大度的彩塑,一张张端庄而微笑的容颜,一袭袭飘逸而华贵的裙裾,美,美到了难以言传的境地,使我真真切切地体验了心灵被征服的感觉――
  为你屹立千年的庄严与美丽。
  是你,为这片荒山大漠注入了生命;是你,为一个民族挑起了光照千秋的大旗;还是你,为华夏儿女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注入了足够的底气。注视你千古不变的安详面容,轻抚你伟岸而优雅的身躯,顿时有一种与一代代宗师神交的骄傲,有一种与世界上任何文明比肩的豪气。
  唐代已达到千座的佛窟,如今能开放的只有28座。这28座呀,哪一座不是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空荡荡的藏经洞里留下了英国人、法国人、萄葡牙人掘宝的脚印;多少处壁画最精美的部位,却是一片片被美国人揭剥后留下的的伤痕;整整一座洞窟曾充斥着俄国人的炊烟……
  莫高窟啊莫高窟,何言其高?你仅仅是世界列强俎板上的羔羊,即使身居大漠腹地、与世无争,也保不住半点安宁;即使修炼到宠辱不惊,也禁不住垂下悲怆的泪滴。你哭了,哭自己不幸,哭山河破碎,哭时代暗淡,哭民族衰败。你哭,哭乱世没有文化,哭弱国没有尊严,哭曾经在这样一片国土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失去了存在的权利!
  不过,你早用佛祖般的睿智留下预言:只要遗留一片纸,只要残存一条线,它就会像三危山上的岩石,像经天纬地亘古不灭的日月一样,向世界昭示:敦煌在中国,敦煌的文化艺术只属于龙的传人!
  看一看从世界各地前来朝拜的人们那魂牵梦萦的眼神,听一听人们每每触目残缺而唏嘘不尽的惋惜吧!山上,现代化的防护门已把风雨挡在了窟外;山下,博物馆里专家们正在恢复一尊尊佛祖的威仪。山上山下,古城街巷,一座座研究所,一个个画室,年长的、年轻的、土生土长的、留洋归来的共和国的艺术家们,甘守寂寞与清贫,正一划一划地临摹,一笔一笔地创新,用生命来守护属于自己的底气。
  (选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26日)
  
  【品与悟】
  通过这凝满愤懑与赤诚的文字,我们读出了曾经的耻辱,读出了曾经的骄傲,也读出了青年一代的使命,当然,也读得热血沸腾。这,就是文章的感染力――它首先来自于作者对所写事物所具有的真挚情感;其次,作者巧妙地运用第二人称手法,仿佛在与敦煌做面对面的倾诉,这不仅强化了情感,而且营造了强烈的现场感,从而更易于拨动读者的心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3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