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语感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红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既能很快地抓住语言的表达意思,还能很快地体会到言外之意。语感是一种顿悟,它和悟性、灵性相随。语感得到培养,悟性和灵性也就生在其中。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学生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语感。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打开课文就会被书中极为生动、美观、熟悉的语言环境所感染,新教材更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我们教师就要根据新课标,凭借新教材,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语感。
一、扎根文本。整体感知
阅读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结合不同文体特征进行阅读与鉴赏的能力,以及动用有关资料阐发作品的能力。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呢?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呢?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对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可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还可进行如下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学生既明白语意。又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地培养了语感。
二、示范朗读。激发美感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如朱自清在《春》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种舒缓的语气,让人很容易产生对春天的无比热爱之情,并急切盼望春的到来。同时也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情景。
三、创设意境。培养语感
笔者以为文学作品中皆留有“空白”,可以让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可以这么说。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就有多少个“空白点”。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的过程。课文中的“空白点”简单,说就是学生对课文产生的疑问,也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强化其中的“空白点”,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再创造的欲望。师生共同来填充这些“空白点”。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体验。笔者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读到课文中“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段文字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为何不见了?很显然。课文没有直接交代这个问题。但当时的课堂气氛却是相当的活跃,学生积极地来填补老师提出的“空白点”。生(甲):被丁举人打腿时打烂了,而他又懒得补,就扔了。生(乙):,孔乙己为生活所迫,脱下来卖了,换成了他后文摸出的钱了。生(丙):孔乙己在当铺当了,换成买酒钱了。……同时,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思索:假如孔乙己腿好了,他还会穿长衫吗?为什么?此话一出,学生之间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乃至争论。
四、感知生活。拓展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推敲。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显然,要贴近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把学生的社会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因为感知不是目的,贴近生活、用于实践才是最终的目的。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就是苍白的,就是没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学生要多接触生活、多观察、多体验、多积累生活经验中的语言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践,回忆生活经历,唤起有关表象,进行有关联想和想象,从中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景,领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获得准确的语感。
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总之,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人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训练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注重了语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1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