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散文阅读“作用类”题的解答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明村

  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经常出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之类的表述题,在2005年全国16套高考试卷中就有十次出现了该类题目。这类题目分值高(4~6分),难度大,并且试题的要求有时较明确,有时较笼统,考生往往觉得难以把握,从而造成答题时要点不全,得分较低的情况。下面结合部分高考试题,谈谈这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一、联系内容、主旨
  
  做任何阅读题都要具有整体阅读意识,考生必须联系文章内容和主旨,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命题者往往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或一段话,让考生写出其作用或好处。考生在答这类题时可用“揭示主题”“暗示主题”“突出中心”等总结性的语言,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主旨来组织答案。
  例1 (2005年浙江卷第20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领全文。
  例2 (2005年浙江卷第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答案:“似乎”一词的含义: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要答好以上两个题目,都须从全篇着眼,联系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有时还要多关注一下文章的标题,然后运用相关术语组织答案。
  
  二、把握思路、结构
  
  阅读文章要把握作者的思路,弄清文章的结构,“作用类”题目往往考查考生这方面的能力。考生阅读文章时,要养成强迫自己记住文章段意并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习惯,不能随读随忘。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在答这类题目时,就可着眼于文章结构,根据文句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分析其表达作用和好处,答题时还可合适地选择运用“引领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前文”“照应题目”“前后照应”“为下文埋下伏笔”“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等术语。
  例3 (2005年重庆卷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铺垫作用;②对照作用。
  例4 (2005年江西卷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忧愁、焦灼、焦虑、忧虑。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文题。
  在回答以上两个题目时就必须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并知道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然后运用有关术语,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三、了解技巧、手法
  
  作者常常在文中使用多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这也是命题者在拟题时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考生要熟悉常用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并明确它们的表达效果,如: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一些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则是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对比用此事物与彼事物形成鲜明的比照,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的某个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等等。近几年高考经常考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有比喻、排比、象征、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侧面描写、前后照应、制造悬念、对比、衬托(对比和衬托既是表现手法又是修辞手法,考生不能因为考纲规定的8种常见修辞手法中没有对比和衬托而不重视)等。
  例5 (2005年广东卷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②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这样写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例6 (2005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答案: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的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例7 (2005年湖北卷第20题)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要答好以上三题,考生一定要贮存一些关于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词汇,解题时针对题目要求,在相关句段中梳理,联系文章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作答。
  总之,散文阅读题在设置“作用类”题目时往往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值得注意的是,命题者在拟题时往往综合设置,如例1和例6都涉及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的作用,考生在答题时也应综合考虑。特别强调的是,不管命题者从哪一个角度拟题,考生在组织答案时都要联系文章内容。只要能想到以上三个方面,就能应对一般的“作用类”题目。(编辑 文 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6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