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考辨析题解答“三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辨析题作为海南高考政治单科卷中最具特色的题型受到青睐,却是学生解题能力中的弱项。研磨辨析题的题型特点,找准辨点构建答案逻辑框架、辨察事物间的逻辑推理过程是否符合规则、辨识区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等逻辑关系,是解答辨析题的常用技巧,也是提高辨析题解题效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海南政治高考;辨析题;解题技巧
  在历年海南高考政治单科卷中,辨析题作为最具特色的必考题型受到青睐。辨析题这一题型考查内容涵盖面广,试题切入点灵活多变,符合新课标提倡的课程教学要强化辨析的价值引领。高考试卷突出对辨析与评价这一学科任务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学科思维观察、分析、辨别社会生活现象、观点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辨明试题辨点,构建答案框架
  辨析题组织答案的逻辑思路明显有别于材料分析题,通常是根据辨题中的辨点来构建答案的逻辑框架。有的学生常常把辨析题与评析题完全等同,其实二者也不完全一样。评析题侧重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现象,要求考生利用发散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判断评价,有时也会是针对某一观点进行评析,具体的设问形式通常有“如何认识……现象(观点)”“如何看待……现象(观点)”“谈谈你对……现象(观点)的看法”“评析……现象(观点)”等,这种题型通常是侧重于对现象(观点)本身的评判,对其意义或措施的认知。而辨析题则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辨析,要求考生利用辩证思维,侧重于观点的正误对比判断和原因分析。辨析题喜欢咬文嚼字,要求把观点中的每个正确点、错误点分别找出来加以判断、阐释、论证,这些正确点和错误点,就是辨点,考生正是根据这一个个“辨点”来决定答案的逻辑框架,因此,找准辨点是正确答题的关键。找“辨点”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观点意思进行分层,将观点解剖为若干层意思,找出每一层意思中的“关键词”,这个“关键词”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要进行辨析的着重点,即所谓的“辨点”。分层可以借助辩证思维、条件分析、归因分析、补充遗漏、句子成分、标点符号等方法进行,分层要到位,尽可能分清每一层意思,然后逐层辨析。
  例如,2018年海南卷第23题要求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辨析“……有人认为,‘驴友’任性探险,政府救援费用应该由‘驴友’承担;也有人认为,政府救援‘驴友’并负担全部费用是天经地义的”。解答该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找准辨点,按照辨点来确定答题的逻辑思路。通过分析整合题中观点,该题有两个辨点:第一,政府是否要救援;第二,政府救援费用应该由谁来承担。对于第一个辨点,从公民权利角度讲,公民有权向政府求助;从政府的职能角度讲,政府有保护公民生命安全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责,所以政府无论如何都应该救援。对于第二个辨点,一方面,从政府的职责角度来看,即使“‘驴友’任性探险”,必要时政府也应动用公共资源进行救助和保护,而不以“驴友”是否承担费用为前提,即认为“政府救援费用应该由‘驴友’承担”的观点是片面的。另一方面,从公民义务角度来看,公民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驴友’任性”而无端浪费政府的公共资源,应该适当承担费用,而不能无条件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即认为“政府负担全部费用是天经地义的”观点也是片面的。该题的答案正是围绕上述两个辨点从四个方面来展开辩证分析,针对性强、逻辑思路清晰。可见,找准辨点并按照辨点来确定答案框架是解答辨析题的首要技巧,如果辨点不清,答题就没有方向,就不能有针对性地精准辨析,逻辑论证也会混乱。
  二、辨察推理过程,谨防偷换概念
  逻辑推理能力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关键能力之一,辨析题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方式,首先体现在对演绎推理中三段论的考查上。三段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演绎推理形式,最能体现逻辑推理思维方式的特点,它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构成,常有省略形式。三段论推理不仅要求大、小前提真实,还要遵循一定的推理规则,其中首要的规则是一个正确的三段论仅允许有三个不同的词项,否则就会犯四词项逻辑错误。运用三段论进行推理要求考生注意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辨察推理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偷换概念的错误。
  例如, 2016年海南卷第23题:“既然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那么公民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言论就不应该有任何的限制。”辨题运用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进行推理,其大前提是“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隐藏的小前提是“公民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言论属于言论自由”,得出的结论是“公民(有)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言论(的自由),就不应该有任何的限制”。试题观点的结论是错误的,就在于大前提和结论中的“言论自由”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后不一致,大前提中的“言论自由”指的是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言论自由,结论中的“言论自由”则是指不受任何限制的言论自由,偷换了概念,存在四词项错误。“言论自由”是相对的,必须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由,并不能发表危害他人、社会的言论,不能把言论自由理解成自由的言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公民有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言論的自由,不能受到非法限制;但如果认为不应该有“任何”的限制,则是扩大了“言论自由”这个概念的外延,存在偷换概念的错误。从另一角度看,公民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享有“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应履行法定的义务,不存在只有权利没有义务的特殊公民。因此,认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就不应该有任何的限制的观点是错误的。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辨察其逻辑推理过程中存在偷换概念的错误,要对“言论自由”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辩证的、全面的分析。再如海南卷2017年“……(公民享有隐私权)维护公共安全不能牺牲公民的隐私权”等试题中的观点,同样存在着错误理解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情况,在推理过程中存在偷换概念的错误,从而导致结论错误。
  三、辨识推理类型,剖析条件关系   对演绎推理中假言推理的考查,是辨析题对考生逻辑推理能力考查的常用方式。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三种,需要考生辨识清楚两个事物或现象之间构成什么样的条件关系,避免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相混淆。充分条件是指如果有事物情况A,就一定有事物情况B;如果没有A,也可能有B,可以用“只要……,就……”来表示。必要条件是指如果没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没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A,不一定有B,可以用“只有……,才……”来表示。如果有A,则必然有B;如果有B,则必然有A,那么A就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用“若……,则……”来表示。此类辨题中的观点通常存在故意混淆几种条件关系的情况,把充分条件当成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如:海南卷2014年“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利润。因此,企业利润率越高意味着越成功”;2013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越大越好”。从该类试题观点的表述上看,题中涉及的两个事物之间是必要条件,但实际上并不是必要條件,而是充分条件。答题时首先要辩证分析“只要有A,就会有B”这层条件关系,依据所学的原理知识阐明只要有A这个条件,就会产生B这个结果,同时还要注意分析A作为B的条件要发挥作用也是“有条件的”,A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才有利于实现B,但在“不适当的条件下”却会引起不有利于B的结果。其次,要综合分析“没有A也可能有B;有B也不一定有A”这层意思,A只是B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还有其决定(根本)因素及其他因素也会引起B这个结果的产生。
  例如,2015年海南卷第23题:“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应提高税率”,该题就属于条件关系型辨析题。试题观点认为,有“提高税率”这个条件,就能“增加财政收入”;要有“增加财政收入”这个结果,就应有“提高税率”这个条件,体现的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考生解题的关键是辨识清楚“提高税率”与“增加财政收入”属于什么条件关系。根据财政与税收的知识可知,“提高税率”只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充分条件,而且是在“税率降低时”的“条件”下才构成充分条件,当“税率超过一定限度”时,提高税率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导致税基减少,财政收入不是增加而是下降。另一方面,“提高税率”并不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必要条件,“增加财政收入”并不一定要“提高税率”,事实上我国正在通过大规模减税政策来刺激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靠发展经济,扩大税源税基,而不是靠提高税率。可见,“提高税率”只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解答此题既要辩证分析“提高税率”与“增加财政收入”构成充分条件关系的不同“条件”,又要综合分析“提高税率”并不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指出“发展经济、扩大税源税基”才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
  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都是解题过程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辨析题的观点当中经常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往往并非由一个单一的因素所引起,需要考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分析,在运用演绎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善于运用归纳思维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辨析题的题型特点,力求掌握辨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现精准答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6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