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友清

  摘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内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理解词语,分析句段,归纳大意,体会主旨。本文针对不同的课文,提出了综合分析法,片言概要法,横向比较法。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方法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理解词语,分析句段,归纳大意,体会主旨。因此,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对于不同的文言文课文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综合分析法
  
  初中语文课文《陈涉世家》中,关于陈涉起义原因及发动过程的理解和分析,是初中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使用了“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把握这部分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一)抓住关键词语(句)进行分析
  1、“失期,法皆斩”――戍卒们由于途中遇雨耽误了期限,按理情有可原,可是按秦朝的军法,都要杀头。这是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
  2、“天下苦秦久矣”――秦始皇在位期间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当时的赋税很重,是前朝的二十倍;徭役兵役繁重,而且刑法严酷,全国百姓在秦王朝的残酷统治下,早已痛苦不堪。这是陈涉起义的根本原因。
  (二)理清文段的脉络
  课文依次交代了起义的背景,分析了起义前的谋划,及起义前的“威众”之策。
  1、背景:戍卒遇雨失期。2、谋划: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威众之策:置书鱼腹、狐鸣而呼。
  (三)把握其主旨
  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对起义原因及准备过程的记述,揭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实质是一场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刻画出陈涉这个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最初形象,表现出他卓越的组织才干。
  (四)再看看写作特点
  作者选材详略相间,重点写陈涉谋划起义,而大泽乡遇雨、问卜等都写得简略,这样突出地表现出陈涉的非凡才略。
  
  二、片言概要法
  
  初中语文课文《出师表》中,作者关于形势的分析以及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建议是教学中的重点,对此我采用了“片言概要”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适当抓住关键词进行言简意赅的概括,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具体步骤如下:(以第一自然段为例)
  1、抓住关键词语:第①句: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第②句:不懈于内忘身于外。 第③句:诚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2、简要归纳总结:第①句:不利的客观条件。第②句:有利的主观条件。 第③句:正面建议和反面建议。
  3、进一步概括:第①句――分析形势。第②句、第③句――提出建议。
  4、检验:所进行的概括是否符合原文的内容,有无以偏概全的现象。
  
  三、横向比较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将几篇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能更有效地理解每一篇文章的特点。比较的原则可“一言以蔽之”:在相同的基础上找不同处,或在不同的基础上找相同处。
  (一)同一题材文章的比较
  苏洵、苏辙两篇《六国论》,都取材于“六国破灭”的旧事,但两者的立意有很大不同。前文的论点是“弊在赂秦”,作者是借题发挥,劝戒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后文则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作者是就史论史,尽管作者不能认识到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未能全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但是,加强团结以图生存的见解仍然值得人们深思。经过这么一比较,两文的特点已不说自明了。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也可进行比较。两文都讨论秦国由盛到亡的原因,写作意图也都讽喻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但立意上有所不同。贾谊认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则认为“六国不能各爱其人,秦亦不能复爱六国之人”。在文体上,贾文是“论”,杜文为“赋”。
  (二)同一作者文章的比较
  屈原的《涉江》、《国殇》为同一作者,又都属楚辞,用词、结构等也有不少类似处。但《涉江》偏重抒发个人的悲愤心情;而《国殇》则热情歌颂为国捐躯的英勇将士。一个风格沉郁,一个风格激昂。从这些比较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屈原诗歌的全貌。
  (三)同一时代文章的比较
  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放在一起比较后,可更清楚地感受到各家的风格。
  《论语》质朴含蓄,有格言味;《孟子》气势充沛,长于论辩;《庄子》想象奇幻,行文恣肆;《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
  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一味地让学生自主阅读,会使教学重点难以落实;完全采用教师串讲,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效甚微。教师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通过提示学生,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答案,使所学知识记忆深刻。同时,改变了僵化教学的旧局面。
  (广西陆川县福达中学5377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89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