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文学对导游工作的支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梅
摘要:旅游心理需求的变化,呼唤对旅游资源人文色彩的广度和深度挖掘。而旅游文学的运用,将以一种软件的形式,对景点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有力的提升。
关键词:旅游文学 人文性 价值
导游工作具有它独有的行业特色,它必然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但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振兴地方发展的大小环境互相影响、各种因素交互渗透的今天,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失时宜地经历着嬗变,同时在世界人民的生活舞台上,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在民族文化的传播的舞台上,它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导游工作中,旅游文学对景点价值的提升和城市形象的塑造上,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现代人对旅游功能的新认识和重新定位,也使人文意识的张扬和旅游文学的广泛运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旅游不再仅仅是一项物质活动,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游客不仅仅是想通过自然景观和社会的遗存获得感官的刺激和享受,更是通过知识的涉猎、文化的接触和辨别获得深层次的审美的愉悦和享受。1988年世界旅游组织提出的口号就是“旅游从中受到教益”,近几年“文化旅游”的称法也是风靡一时。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浪潮,世界旅游业也逐步转向以文化与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新的文化旅游。
中国是文化大国,旅游文学更是无比的丰富。而文化的传播,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都需要旅游工作者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从而使旅游和导游工作染上浓重的经济、政治、文化色彩,而世界上一切的过去和现在,一切自然和社会领域,似乎从没象现在这样联系得如此紧密,导游工作也从没象现在这样的复杂和重要,旅游文学也从没有象现在这样的举足轻重。
一、认识:旅游文学本身的资源性和对景点价值的提升作用
郁达夫曾说过:“江山也要文人捧。”其实,在我们这个充满诗意的国度,美丽的山川景色与优美的文学作品几乎从来没有分开过。先是由美景成就文人,再由文人传播美名;或者一时优美的传说,甚至是一篇作品,就会使一片不毛之地演绎出一篇不朽的神话。不论怎样,文学本身就具有旅游的资源性,并且对景点的价值的提升作用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
苏轼的一篇《放鹤亭记》,使游人对徐州云龙山充满向往;一首《大风歌》使来到沛县的人,抒发千古之幽思;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引得每年初春,去杭州孤山探梅的游人如织;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夜游秦淮河成了南京的“拳头”旅游项目;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使得滁县那本不起眼的“醉翁亭”身价陡增;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滕王阁等著名楼阁,都是由于文学的媒介丽出名的。景以文名,文因景传,山水景物一经文学的点染,则名闻遐迩,更加富有声誉而令人神往。山水景观与文学作品的结缘,是我国旅游资源独树一帜的特色所在。很多风景名胜,由于同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合紧密,相得益彰,就能使人在游览时,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从而得到意昧无穷的享受。
二、运用:导游工作中旅游文学功能的发挥
(一)运用旅游文学,提高游客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旅游过程中,尽管游客的审美情趣因人而异,但要求却是殊途同归,那就是获得美的感受。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旅游中很多的游客缺乏高层次的鉴赏能力,他们只有在导游的引导下,才会领略到其中的真意。优秀的旅游文学作品,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能力对自然美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再现,是启迪人们通往获美、悟美的桥梁。受到本身文化素养及不同心境制约,同时又受到一定审美积淀影响的审美主体,一经文学作品的点化,就会赋予审美客体以新奇的寄寓,产生认识上的共鸣,从而提高鉴赏能力。桂林漓江的青山幻象充满了神奇的梦幻色彩。九马画石的故事更是让每一个游客流连忘返。而刘三姐电影、九匹马的传说会让游客兴趣大增,对景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旅游中,激发游兴的因素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直观形象的作用,一是第二信号系统(即文字和语言)的作用。通过第二信号系统参与的自觉兴趣,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想像,促进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化。因此,在导游过程中,适当运用文学语言作为激发游兴的诱因,是行之有效的。出外游览,遇上阴雨连绵,云雾弥漫的天气,人们往往会抱怨天公不作美,致使游兴顿减。其实尽可不必,宋代大书画家米芾认为,“大抵山水奇观,变化万千,多在晨晴晦雨间。”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提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在晨昏雨雪云雾中,由于光线的变化和气候的烘托,山水景物会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动态美,往往正是观赏的大好时机。
若游西湖遇雨,且无须烦恼,引用一首苏轼的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濠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或许能让人转忧为喜。雨中的西湖,更具有一种朦胧、含蓄、飘渺的美,置身其间,个中情趣平日还难以寻觅呢。
登临长城或攀登黄山,有人会因气喘吁吁、力不从心而半途想打退堂鼓,然而最终竟鼓足勇气,克服困难上了顶点的,往往是为导游以“不到长城非好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类诗句所激励的缘故。大自然是美的源泉。自然风光之所以能撼人心魄,给人愉悦就在于它能以形传神,令人触景生情。美的概念是人们审美活动深化的精神结晶优秀的旅游文学作品,通过审美主体根据各自的审美经验对审美客体的艺术再现,使自然美得以升华,既能“引人人胜”,指导人们发现美,又有使情景交融,启迪人们感悟美,进而达到物我两忘的美感境界。
(二)旅游文学对景观和社会现象的诠释。
没有旅游文学的参与,有些景观和社会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在诸多景点中,不少古建筑的题名往往出自于文人名士的诗句,如果稍具文学素养,则不仅可明白其出典,更可深悟其意趣所在。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坐落于荷花池畔,取晚唐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为名,恰到好处,又颇具意境;狮子林中的暗香疏影楼,周围遍植梅花,故以北宋林逋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命名,贴切自然,名实相副;杭州西湖小瀛洲有一亭,名为“亭亭亭”,游人到此多不解其意。其实,系该亭距三潭不远,故引元代聂大年的诗句“三塔亭亭引碧流”而得名,可谓构思独到,别致脱俗。
苏州寒山寺,中外闻名。特别是日本游客,来中国旅游都喜欢到苏州瞻仰寒山寺的大钟。每年除夕之夜,寒山寺内外总云集着成百上千聆听钟声的日本客人。为什么东瀛游客会对中国苏州的这座小寺院如此感兴趣呢?这就不能不提到唐朝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意境悠远,广为传诵。
从此,寺因诗而名扬天下。日本历来推崇中国文化,这首诗在日本被编人小学教科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且,诗中提到的寒山寺大钟已在明朝时流落到日本。通过导游的娓娓道来,
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对寒山寺会怀有这么深厚的感情了,同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自豪之情和民族自尊感也会油然而生。
读了苏轼的《放鹤亭记》,才会明白云龙山曾经发生的文人与山人的故事,才会明白那一个个碑记的内涵。看了黄楼的对联,才会想到几百年前苏轼带领徐州百姓勇战洪水的感人事迹。从而既对不起眼的黄楼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又深刻地理解它曾经和现在的意义。
三、发展:重视旅游文学,打造中国旅游特色
旅游文学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特征以及同旅游景观紧密联系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其对于做好导游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旅游者的文化层次是参差不齐的。通常,文化修养较高的追求情调和意境,文化层次较低的满足于奇趣和象形。所以,在运用文学知识指导旅游时,应该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有的放矢,使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阅历、情趣和审美能力而各得其所。
我国的旅游资源富甲天下。它是以广阔无垠的旅游天地和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为主要内容的。那亿万年以来天地造化的奇形异貌的自然景观;那五千年来由社会群体遵循一定的文化道德观念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那由古往今来的艺术家们代复一代匠心独到的、反映自然、人文、社会风貌的文学作品,都给人以心驰神往的美感。
利用旅游文学的熏陶、渲染和传播作用,开展多姿多彩的旅游活动,使更多的人通过旅游,了解祖国锦绣的河山景色、灿烂的历史文化、丰饶的物产资源、精湛的民族艺术、特异的习俗风情。以此去招揽世界的游客,同时演绎独具特色的优势,吸引商家前来投资,吸引人才落户,从而既传播了文化又发展了经济。
在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的今天,可以断言,只要坚持走中国式的道路,大力发扬民族特色,充分利用宝贵的文化遗产,增强导游综合素质,那么,地方的发展,国家的振兴,文化的传播都会实现。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除了继承和发扬之外,更需要有智慧的创新和创造。旧有的一些民族文化传统、民族习惯、风土人情,有的内容显然已经不再适合生存,我们必须进行革除或创新。有的新景点的开发又需要新的旅游文学的产生,中国旅游应该在保存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创新和创造的压力还来自亚洲文化同源性或比较相似的几个国家。他们对传统的保护和开发,以及对旅游事业的重视程度,对我们既是威胁又是启发。因为旅游事业在亚洲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还牵系着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播,以及综合国力的强大。
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保证旅游事业强大的活力,与时俱进,保持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性。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增加投入的必要性。既要保证财力的支持,更要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总之,结合各地特色,利用旅游文学,经营好经济、政治和文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0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