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尚照

  [摘要]工学结合正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工学结合不仅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关键在于务实的课程设计与执行。构建以工作过程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共识。本文结合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近段时间的课程改革情况,以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浅析如何以工学结合为理念进行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关键词]中职数控工学结合核心课程
  
  [引言]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发展迅速,但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顶岗实习情况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职业学校通过三年的系统化、专业化学习之后竟很难将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岗位职业能力,这一现象引起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果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丧失了自己的竞争力,势必给职业学校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从学生以后将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看,学生发展专、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同样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反思我们当前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经验,工学结合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而开发出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核心专业课程,能较全面地融合学生职业技能与基本素质培养。本文将结合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近段时间来进行的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工学结合的数控专业核心课程开发。
  
  [正文]
  一.开发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目前的数控技术专业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从传统的机械加工演化过来,在课程的教材、教学标准等方面,还留有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机械加工专业课程特点,如何实现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由单纯的学科特点转变为岗位职业能力特点,将行业中的关键性问题转化为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思想,是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内涵,同时也是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从国外来看,以德国为代表的典型的工学结合课程―“学习领域”已成为较为成熟的课程模式,在价值上体现的是以实践为主线,注重专业能力、人格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行动能力的培养,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在专业课程实施上,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特点较为突出。
  与国外相比,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如青岛市通过完善政策,创建机制,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形成了全国闻名的“青岛模式”。但目前进行的改革与尝试大多局限于专业课程的实训实习模式上,并没有真正将研究领域深入到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开发上。针对这一情况,上海、江苏、广东、大连等地区,较早从事中职数控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上海市在总结“上海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具有上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相关专业课程标准。
  2007年10月底在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召开的浙江省中职机械年会上,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助理崔陵介绍: 2006年与2005年相比,生均设备值提高了200元,这意味着仅去年一年,我省各级政府对中职数控专业投入达到1.6亿余元,数控技术专业专业已成为继计算机之后的中职第二大专业。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把数控技术专业作为全省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大试点专业之一进行建设。与此同时,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浙江省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联络中心,在地域上有温州经济模式的强有力支撑,在政策与资金投入上,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温州市政府对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数控实训设备投入就达1000多万元。因而我们对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上,已基本具备突破传统、力求创新的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本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的重点。
  
  针对当前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问题,我们特地走访了相关企业以及兄弟职业学校,分析本专业岗位群集的职业能力需求,通过大量的调查、访问、交流,我们将中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表示如下:
  
  也就是说,企业所需求的学生除了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能将将专业技能转化为岗位技能,并特别关注学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道德品质等基本素质。
  此外,在走访浙江亚龙集团、中国特福隆集团、温州文达模具制造中心等企业的过程中,大多数的业界人士认为,中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材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在核心课程的开发上要体现工作任务的特征,在核心课程的传授过程中,要着力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符合岗位要求的标准技能,具备快速上岗的能力。
  
  三.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是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源泉。
  
  制造业是浙江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产业竞争的主导力量。制造业产值占全省GDP的46%,提供了1/3就业岗位和58%的财政收入,出口额的93%由制造业提供,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是浙江先进制造业的主体。近两年来,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设备不断更新,直接用于产品零件加工或配套模具制造的数控机床日益普及,因此对掌握一定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维护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今年暑假,我们通过对相关企业的数控技术人才调研,得出如下数据
  表1数控技术人才现状统计表
  
  表2数控技术人才生源地表
  
  表3 数控技术人才层次及知识、能力结构统计表
  
  四.核心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反向设计原理。
  
  为了更好的体现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特色,我们必须根据企业岗位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情况,利用反向设计原理,着重开发新型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即首先以先进制造业企业所需要的一线岗位对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目标,反向设计本专业技术人才应能履行的职责(岗位 ― 职责分析与职责 ― 任务分析);其次,依据每项职责的履行,制订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框架、岗位技能训练构架及训练项目、选修项目安排);之后,重新设计教育教学课程,构建满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五.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块设置选择上应具备一定的弹性。
  
  专业服务于市场,课程服从于专业。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没有达到教学理论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实践环节明显不足,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缺乏弹性,选修课程少,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加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对市场的变化缺乏快速的应对措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专业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核心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与学习情境,着重体现理论知识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原则,注重弹性内容的安排,适当增加知识与技能的选修模块,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提高。

  六.核心课程开发应符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6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上,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核心课程+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浙江省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的目标是数控机床操作工(零件加工、模具加工),以数控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分析出发,毕业生是从事整个机械加工工艺中某个工序的加工为主,俱有此工序加工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能力,因此“核心课程+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结构是围绕数控加工工艺设置的。可采用下面的框架图来表示:
  
  根据框架图分析,主要针对“核心课程”建设若干项目教学内容,涵盖专项技能所需的理论项目和实践操作项目,对于原来的专业理论课、专业课的结构进行了改革,力求理论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并提升认识,即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教学一体化思路。同时,在课时编排上,达到理论实践交错安排,并有助于学校针对当地情况及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灵活的进行选择与组合。
  
  七.工学结合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标准上要兼具刚性与柔性。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所在,是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及学习评价的依据,也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基于工学结合的需要,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上,其刚性主要体现在除了要符合本专业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外,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还必须切合当地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实际,以知识够用、技能实用、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学生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的培养为重点,使课程标准能有效地指导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其柔性主要体现在该标准能根据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能及时进行调整与补充。例如在核心课程之一的《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标准设置上,我们采用以下框架图来进行课程标准的设置:
  
  该框架图中,内容标准作为核心课程的重中之重,主要体现核心课程的教学应以实践为核心,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以配合就业与继续进修的需求,并兼顾培养学生创造思考、问题解决、适应变迁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具有就业或继续进修所需基本知能。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以相关企业领域的典型产品为教学载体,使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合一,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一体,从而体现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关系。
  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在学习主体性评价上,学生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目前,我们已经着手进行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开发工作,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本专业的课改之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后我们在课程开发上,将秉承以数控技术为龙头的思路,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开发符合先进制造业产业特点的核心课程,并加强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满足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锦元.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点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9 (2):78-80.
  [2] 吴蔚.细解“工学结合、半工半读”[J].教育与职业,2007(1):36-37.
  [3] 梁乃峰.推行工学结合,创新中等职业教育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56-58.
  [4] 娄海滨. 浙江省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Z].温州:娄海滨,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1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