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贫富差距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校园贫富差距的现实存在,对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青少年的消费行为、人际交往、学生活动与学生组织、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以及人生价值观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校对此应高度重视,加强对青少年的消费观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要注重科学引导,帮助青少年克服盲目攀比心理。同时,学校要注意整合校园文化,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努力消弭校园贫富差距的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校园贫富差距;青少年;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808(2010)08-0083-03
校园贫富差距是指在校学生因为各自家庭经济上的贫富不同而表现出学生本人经济状况的不同,它主要是我国整个社会贫富差距在校园的延伸和反映。校园贫富差距会将本来在同一环境中共同成长的青少年有意无意地定格在不同的群体中、不同的圈子里,对青少年的生活交往、行为方式和心理性格、价值取向都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随着整个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校园贫富差距日益凸显,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面对和规避这一问题成为我们所不可忽视的话题。
一、校园贫富差距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校园贫富差距现象表面上虽反映的是青少年经济状况的差异,但往往造成他们思想、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涉及到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文化认同以及社会认同等方面的问题,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
(一)对青少年消费的影响
校园贫富差距对青少年比较直接且强烈的影响就是消费问题,因为这是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他们易体会和感受的,也是很多青少年在意的。有的学生从头到脚穿戴的都是名牌产品,零花钱多,消费“大气”;有的学生衣着朴素,没有零花钱,消费“小气”。特别是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太好的青少年更倾向于进行炫耀性消费,他们在同伴面前摆阔、“出手不凡”。无形之中,“富学生”的消费行为强烈地刺激和影响着一般家庭的学生和“贫学生”。在社会风气和校园环境的交织冲击下,“富学生”的消费方式(不管这种消费方式健康与否)有意无意地引领着同龄青少年的风气,不少青少年在吃、穿、用、玩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攀比甚至炫耀,来满足他们逐渐萌发的虚荣心和“面子”。在这些青少年的心中,消费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必要的需求,而变成了他们展示优越感的象征。在他们这里,消费和生活的意义被扭曲了。
(二)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
青少年之间的交往本来应是纯真、质朴的,不应掺杂金钱的成分,但随着校园贫富差距的日益加重,青少年之间的交往也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交往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贫富学生的交往圈子往往由他们的经济水平所决定,并且这种情况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愈加明显。一些“富学生”们“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给人的感觉是够朋友、讲义气,做人做得“大气”;一些“贫学生”们,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一般家庭的学生也得事事掂量一下,考虑下自己是否承受得起。久而久之,一些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将不可避免地蒙上金钱的阴影,出现按贫富划分交往群体的现象,一条贫富差距的裂痕影响到青少年正常而健康的交往,在他们中间,我们已逐渐看到成人世界所谓的“圈子”若隐若现,社会分层的现象初见端倪。
(三)对青少年活动与组织的影响
如今,不管是学校、班级还是一些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各样的青少年活动都非常多,但往往需要交纳数额不等的费用。对于“富学生”而言,只要自己想参加,拿钱就可以参加;对于“贫学生”而言,即使自己非常想参加或者非常需要参加,也会因为经济的原因“望而却步”;而对于一般家庭而言,也只能有选择性地参加,并产生不小的压力。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特长班和训练营等往往成为“富学生”的“俱乐部”。另外,校园贫富差距也影响到了学生组织的构成,在学生组织中出现了令人担心的“贫富不均”现象。一方面,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担任学生干部锻炼一下,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自己的孩子担任学生干部;另一方面,担任学生干部不但需要花费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也必然增加各种交往,有些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开支的。因此,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更容易到学生组织中去锻炼自己,而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来说,机会则要少得多。
(四)对青少年心理和性格的影响
与“富学生”相比,“贫学生”受校园贫富差距的影响较大。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学生”会在很多方面觉得无助、无奈,长期下去,便会形成封闭、自卑、偏激甚至仇视等心理。这些负面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不愿与同学交往、沟通,致使自己被同学孤立。因此,我们经常会在校园里看见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在精神面貌上缺乏同龄人应有的朝气,心理上趋于封闭、抵触。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学生更易如此,“校园灰姑娘”从一个侧面也是对她们的写照。而校园贫富差距对于“富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性格影响也绝对不能忽视,他们在一些时候会走向另一极端。由于家庭的富裕,一些“富学生”有一种优越感,甚至以此为荣,看不起人,性格过于张扬,甚至骄横霸道,虚荣心极强,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事事都要占个上风,“校园小霸王”多是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富学生”。这些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五)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校园贫富差距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一些青少年会产生一种世界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对我”不公平的认识,以至于怨天尤人、悲观厌世,甚至仇富仇世;另一些青少年会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觉得自己天生就高人一等。这些认识会有意无意地强化一些青少年的初始身份,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不平等的种子,进而对人生形成不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校园贫富差距的影响,部分青少年羡慕富裕家庭学生优越的物质生活,片面夸大财富在人生中的作用,不自觉地对金钱产生了强烈的迷恋。学校若不加以对这类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势必会使他们滋长拜金主义,将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成功、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进而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格在“挣大钱”上。人生道路和人生走向始终最紧密地和钱连接在一起,这将使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严重的偏离。
二、努力消弭校园贫富差距的不良影响
虽然校园贫富差距的现实一时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减小其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在这里,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消费观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良好习惯
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必须对此加以重视。一般而言,消费可以分为生存性消费、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三个层次。在保障基本的学习生活前提下,如果经济条件许可,青少年可以投向发展性消费。如,青少年过春节收到的红包,家长一定要指导孩子作相应的开
支计划,要克制那些无谓的超前消费、低俗的享乐消费、过多的物质消费和盲目的攀比消费,更切忌那些虚荣的炫耀性消费和不利于健康的灰色消费,使青少年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参与健康的文体消费和力所能及的知识消费,尽可能地提高消费质量。另外,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崇尚节俭。所谓节俭是自奉有节,当用则用、当省则省,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用省得当”才能尊重财富的真正价值,体现财富的现实意义;“戒奢以俭”方能对自身欲望作必要控制,从容应对“近忧”“远虑”。富裕家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促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青少年更应该明白节俭的深远意义,做到“绿色消费”“低碳消费”。
(二)注重科学引导,克服青少年的盲目攀比心理
“比”是人近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不断前进的。同样,对青少年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必须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引导,使这种“比”指向积极的方面,避免其负面影响。首先,要将青少年的注意力和心思引向比学习进步、比品行修养上。人的尊严不是靠外在的物质条件来维护的,更不是靠家庭来体现的;物质上的贫乏不是真正的贫穷,精神世界的荒芜才是真正的贫穷。因此,每个青少年都要懂得,贫富不是一成不变的,物质上的贫困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在贫困的阴影下而产生的精神上的极度贫困,这同时也是最可悲、最危险的。其次,要及时制止青少年中出现的盲目攀比现象。攀比心理通常是以“自我”和“虚荣”为基础,盲目攀比对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不利的,教师必须对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加以引导。如,针对一些青少年追求高档手机、MP4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现象,必须进行耐心的引导。最后,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校园活动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在开展爱心捐款活动中,学校要切忌以捐款数量的大小来衡量学生的爱心,而应将重点放在爱心教育上,放在活动开展本身的意义上,弱化捐款数量的多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整合校园文化,淡化青少年的贫富意识
所谓淡化贫富意识,并不是我们“掩耳盗铃”式地教育青少年合理对待校园贫富差距,而是要充分整合校园文化,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以此来弱化青少年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产生的贫富意识。目前,许多国家都在为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作出努力。日本的中小学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来学校,并对何为“名牌”作了严格、具体的限定,此举得到了9成富裕家庭父母的欢迎。在美国,虽说人们对“学生是否应该着校服上学”这一问题一直存有争议,但绝大多数州的中小学依然坚持“校服制”,而且赢得了八成以上父母的支持。他们认定“千篇一律”的校服尽管从表面上看来似乎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但却成功地避免了贫富孩子在服装上的优劣差别,从而也成功地避免了对穷孩子自尊心的可能损伤。在加拿大,大多中小学向孩子们提供免费午餐,当然午餐的档次完全一样,因而孩子无论贫富,吃的完全相同。这些几乎是刻意地模糊贫富概念的做法在孩子们心中唤起的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平等意识。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淡化贫富意识的做法无疑会使他们在涉世之初便学会一视同仁地待人接物,也有效地避免了他们之间的攀比与炫耀。
(四)加强心理辅导,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首先,学校要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中容易产生的仇富、显富、嫉妒、虚荣等心理问题进行疏导,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和心理方面的综合教育,帮助他们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使其心理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促进贫富学生内心的和谐。其次,教师要针对青少年贫富不同的状况进行差异化辅导。对于“贫学生”而言,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天生的弱者,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碌碌无为。“贫学生”要有“男儿当自强”的自励与“自我创富”的冲劲,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战胜贫困。同样,对于富裕学生而言,财富并不值得炫耀,因为那是父辈辛勤劳动创造的。与其拿着别人的劳动果实沾沾自喜,不如通过自己的头脑与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硕果,并培养自己“如履如临”的谨慎心和“达则兼济”的责任心。再次,由于心理原因,贫困生往往存在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学校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或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克服其封闭、自卑、内向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障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