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芳
摘要: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但生态课堂中如何开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是老师们所面对的一个新的挑战。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习惯
笔者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已有近十年,刚开始总想找到教学的捷径。几年下来,发现教学远不是我想得这么简单,教无定法。我常常苦恼,怎样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这样的学习形式下学得开心,学得主动。如何摆脱流于形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有所获,能自主的学习,尽可能地获得最大发展,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的烦恼。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我反复思索,仅提出以下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一个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处于竞争机制之中。“优等”成绩是与“劣等”成绩相比之下而存在的。一个学生的成功需要其他学生的失败作为代价。使用合作小组活动的方式学习化学,则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因素。因为在合作学习中个体学生为共同的学习目标一起工作,相互间的竞争已退居二线,而愉快的合作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每一个学生的收获都是整个小组的收获,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是对小组的贡献。再者,一个小组能得到什么样的成绩取决于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但开展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汇报,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教学平台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独立寻疑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二、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而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后参与小组学习,与他人交流思考的结果。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三、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在化学课上,在进行分组实验前,组员之间要进行合理的分工,谁来做实验,谁来观察实验现象,谁来记录等等。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同分异构体》时,每个小组有小棍和小球,要求搭建不同结构的有机物。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四、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更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五、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中许多知识的形成都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化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化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高级中学)
编辑 李文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