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课堂中的兴趣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秀梅

  【摘要】兴趣是思维的前提,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力。数学在我国久远的历史及古今中外的数学成就,足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求知欲望。我们要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能力。精心设计练习题,开辟第二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数学 兴趣 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学习数学,乐于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中贯穿兴趣教学是必要的。
  
  一、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
  
  只要我们留意,就会发现,任何一个能代表人类文明的东西,都离不开数学。当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数学发生了最密切的联系时,对数学的兴趣也将随之而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若当时正在进行世界杯比赛,其赛况必然成为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便可选用中国队在小组赛中的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场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便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讨中掌握了“有理数加法法则”。
  
  二、让学生了解一些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
  
  一条简单的定理,一个普通的公式,其发明过程都有一定的前提和背景,都有一个有益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就会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从兴趣出发,带动对系列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我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西周著名数学家商高。有一次,他与一位叫周公旦的学士研究一道数学题。他说‘如果勾长主三,股长为四,弦长必定为五。’这就是勾股定理的雏形。那么勾股定理空间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块儿来看一看。”果然,这样的引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儿童的情趣生活与儿童的独立探索性是活生生地有机联系着的。”学生的一做、一画、一拼、一摆、一折手脑并用,活动富于情趣,形象生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我在讲圆时,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首先让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
  2.分组讨论圆的特点,提出问题――如何给圆下定义。
  3.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精心设置复习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中,精心设置复习课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对系列知识点有一个整体认识,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间的联系。当学生对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对数学的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
  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绝对值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他们大都只是机械地记忆当a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3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