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中生积极心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贺 徐曼

  摘 要:积极心理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能促使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社会,拥有快乐和幸福。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从培养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创建积极的校园环境三个途径来培养高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关键词:高中生; 积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139-02
  
  一、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的意义
  
  1.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柏拉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年轻人从正面的事情中寻找愉悦。高中阶段对每个高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重要的时期,是成为不同人才,向社会迈出坚实步伐的准备阶段;或者是他们准备升入高等院校成为大学生,被培养成为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突如其来的激烈竞争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荷,也对未来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中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能够使他们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健康地成长为新时代人才。
  2.积极心理的培养是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1]高中生处于青年初期,生理上日趋成熟,在智力发展上已接近成人水平。然而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心理上还比较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衡。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心理健康,还对心理疾病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使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3.积极心理的培养是完善和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以往学校对高中生心理课程教育多是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矫正为主,难能有效地启迪和培养高中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应体现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2]以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积极”为导向,多角度丰富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高中生成为能创造幸福和拥有幸福的人。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能促使他们人格良好发展,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现状
  
  1.学习压力过大
  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高中生心理的主要方面。学习压力过大,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焦虑、反应迟缓等。厌学是高中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2.青春期心理问题突出
  闭锁心理。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高中生在消极情绪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交流,当困难和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往往因焦虑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情绪不稳。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高中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疏缓,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自我意识强。高中生刚进入青春期不久,又适逢求学过程中的分化和转折,个性的独立性明显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会有全新的发展和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自我意识高度发展,自我形象趋于稳定,自我评价深化。
  3.人际关系不融洽
  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当父母指导教化和讨论问题时,容易与父母产生冲突;由于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多有独特的个性和脾气,与同学相处关系不融洽现象较多;高中生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愿意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力量,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当不满足老师的讲解时,容易与老师产生对抗心理。
  4.心理脆弱,承受力差
  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有学习、人际关系、兴趣和愿望等方面。其原因有社会环境、家庭以及个人主观等因素。高中生心理脆弱跟其年龄有关,他们涉世不深,面对很多从未体验和经历过的问题。对那些习惯依赖父母的高中生而言,就更难把握自己。结果做事没有自己的标准,盲目追求社会称许,处理问题思维路线单一,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害怕失败和挫折等问题。
  
  三、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的对策
  
  1.提升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体验主要包括对过去生活的满足、对现在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及对未来充满希望。[3]主观幸福感是积极体验的核心内容,提升高中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从增进主观幸福感开始。幸福的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即一个人对自己所作所为和整个生活质量是满意的,感受到生活是充实的。[4]因此,培养高中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正确的认知很重要。幸福感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向上比较,能降低幸福感;向下比较能提升幸福感。这提醒我们选择不同的比较方式能提升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比如,比较学生学习成绩时,选择学习成绩相当的学生来比较,而不是用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衡量学习成绩,这样才不至于造成高中生幸福感缺失。此外,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中生获得体验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尊严和人格,要信任每一位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最后,让高中生多参加集体活动,这是因为在集体中学生相互交流、沟通机会增多,能充分体验到快乐。
  2.培养高中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积极人格[5]意味着个体持续一贯地把自身的失败与挫折看成是暂时的、由外部原因引起的、特定性的情景事件,而把成功看成是长期的、具有普遍性的、由自己内在的原因引起并影响到自己所做其他事的情景事件。因此,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就是要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解读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持续一贯地对生活事件做出积极解释的风格。当然,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彻底改变以往侧重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解决和矫正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凸显积极人格的核心地位,强调围绕积极人格的培养,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地疏通“积极人格”的培养通道,营造对事件积极反馈的教学氛围,带给学生积极的体验,激发学生潜在激情,发展学生积极品质,促使积极人格的形成。对于高中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培养,“应该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发掘人的这种积极力量而使之成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6]。
  3.创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不一样,其所作所为就有差异。校园是高中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建设一个和谐、轻松、团结、关爱的校园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尤为重要。首先,学校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精神和团结友爱意识。其次,教师要以身示范,为人师表,作学生榜样和良师益友。第三,教育学生尊敬老师。学校要共创一种团结合谐轻松愉快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麻彦坤.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9(3):42.
  [2]尹秋云.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66-168.
  [3]Seligman M,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4]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7.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励骅,李欣.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学校教育的缺失[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1):83-88.
  [责任编辑:张俊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46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