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音乐课分层教学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报器乐、声乐、舞蹈等兴趣辅导班,使得这些孩子很小就接受了艺术教育,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接受这些课外音乐教育,就连小学阶段应该知道的一些基本音乐常识也了解得不多。这两部分孩子进入中学,来到同一个班级,他们在其他学科的知识积累和水平差异从没有像音乐学科这么大。怎样给他们上好音乐课,使每个孩子都有收获,成为初中音乐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给学生一个舞台。提高教学效益
  
  许多在外面学习音乐的孩子尽管声乐水准达到九级、器乐达到十级了,但是从来没有上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我就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舞台,每节课利用下课前的五分钟请一位同学演唱、演奏或是舞蹈。孩子们都很珍惜这个机会,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表演很精彩。有时,我也把这种表演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这个作品的时候,我请两个学生现场演奏(一个拉小提琴,一个钢琴伴奏)了这部作品。这种形式产生的效益是多元化的:表演的孩子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信心;欣赏的孩子拓宽了视野,也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印象,比单一听音响资料的效果好得多;同时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
  
  二、巧妙设计环节,关注全体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激发音乐修养较浅的孩子热爱音乐,喜欢上音乐课是我们的责任。而技能性、专业性太强的内容往往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对这门学科丧失信心,为此,我针对学生的兴趣点设计了一些适宜的教学环节。
  如在《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课中,我请学生进行歌词创编,主题是漂泊在外的中国人思念自己的祖国,然后请歌唱水平欠佳的同学改用朗读的形式声情并茂地倾诉着思乡之情……最后师生一起在钢琴的伴奏中哼唱改写的歌词。这样的做法使得孩子不仅不会因歌唱水平欠佳而自卑,反而看到了自身在音乐学科中除了歌唱以外的潜质和能力,从而喜欢上音乐课。
  又如在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时,同学们都唱会之后,我出示了《七子之歌》的简谱旋律,并分成了几部分,请平时对视唱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来唱其中的一部分,因为歌曲已经唱会,对音高有概念了,所以这些孩子唱得都很好,让他们感到视唱并不是一件难事,这在无形中树立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
  再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个作品之前,我请学生们回去查一查《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具体都唱了哪些内容。学生们上网查资料,精心准备。课堂上,我主要提问那些在音乐技能上不是特别突出的孩子,因为没有“唱”的内容,只要“说”就可以了。他们口若悬河,回答得头头是道,非常有成就感。针对孩子们的具体程度设计不同的问题,会使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课堂上找到自信心,认识到自身价值。
  
  三、培养小老师,提高教学效率
  
  音乐课程的价值之一是社会交往价值,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课堂上,对于音乐基础较好的孩子善加利用,不仅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使这些孩子的音乐修养更上一层楼,取得双赢的效果。
  在进行节奏、视谱等技能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请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指导并检查本组同学的学习情况。这种做法提高了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情。当然,对于“小老师”究竟怎么教并不是放任自流的,这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并最终使他们自身也得到提高。
  
  四、因材施评,多元化评价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没有智能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类型的差异。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音乐,也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学习音乐,所以不能用一个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应以“因材施评”的评价取代“一锤定音”式的评价。如进行考评时,可请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如歌唱、舞蹈、器乐、朗诵等等,给予多元化的评价。
  虽然这些都只是尝试,但我相信只有全体同学都参与了学习活动,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
  刘小凡 辽宁省大连市80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0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