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对现实的识谱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从音乐教育理论方面来看,谁也不会怀疑识谱教学的重要性。因为识谱技能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是解读和表现音乐的手段。但是,就普通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而言,识谱教学只是整个音乐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所占时间不多,又不宜单独安排,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新课标中识读乐谱的性质、功能,给予其合理的定位与评价,就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课题。鉴于社会上某些舆论认为“学生学了数学人人会加减乘除,学了语文人人能识字写文章,为什么学了音乐不能够人人拿着歌谱唱新歌?”我们更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较深入地反思和探讨,以进一步提升对音乐教育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执行新课标的自觉性,并以此作为对某些质疑的回应。
  
  现状的某些遗憾
  
  识谱教学作为普通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层次虽然有年级高低的难易之分,但是其核心内容不外乎“识”“读”两大部分。“识”是认识乐谱(简谱或线谱,下同)的各种符号和对乐谱知识的通晓,“读”是能够根据乐谱进行视唱。从音乐学习规律来看,认识乐谱是对音乐记谱知识的认知,比视唱乐谱要容易一些;但是从识谱教学的目标来看,认识乐谱只是过程,是手段,其存在价值必须落实在视唱乐谱和对音乐的聆听辨别上。当然,视唱也有不同的层次,如对陌生乐谱的看谱即唱、对熟悉乐谱的复习性视唱和在有乐器伴奏下的看谱视唱等。在常规情况下'视唱多指对陌生乐谱的看谱即唱,而在新课标中,重点是对后两者的实践和运用。
  由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没有进行严格而系统的视唱练耳训练,因此,在当今社会接受过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青年中,虽然大都会将简谱中的“1、2、3、4、5、6、7”读为“do、re、mi、fa、sol、la、si”,部分还可以认识、分辨出五线谱中的谱号和音符,但能够看谱即唱者却为数不多。两年前,我应邀到一所综合大学去讲学,听课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音乐爱好者。开讲前,我就有关音乐问题进行了举手式的模糊调查,当问到“拿到没有学过的歌谱(简谱或线谱都可以)能够视唱的请举手”时,全场120多人举手者仅6人,仅占这些音乐爱好者的5%左右。这些受过漫长基础音乐教育的、爱好音乐的同学的识谱能力尚且如此,其他高中毕业生的识谱能力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这种随意调查的前提条件(如乐谱的难易程度)是模糊的,但是它却从一个较开阔的视角反映了当代青年“视唱盲”的概率,也验证了对社会上绝大多数中学毕业生不能够识谱视唱的指责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事实依据的。
  当然,接受过普通音乐教育的人群中确有一些读谱视唱的“能人”,但大都是进入高校音乐专业学习的学生。即使如此,他们也要在考入音乐专业之前,进行一段高强度的视唱练耳训练,才有可能步入音乐的学习殿堂。但这并不是我们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他们也不是我们教育的主体对象。
  作为国民基础教育内容之一的音乐课,虽然覆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使学生经历了十数年与音乐的“亲密接触”,但是毕业之后大多数不能够看谱即唱,不能通过视唱歌谱来自学一首新歌。看来这种远期教学效果确实存在不尽如人意的一个方面。就这一现实来说,它难以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十全十美”,某些社会舆论的指责也确实容易模糊人们的视线,甚至使我们自身产生某些困惑和遗憾。
  
  因果关系的深层思考
  
  但是,经过反复深入地思考,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存在问题的成因不是我们的教学质量不高,不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失职,更不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失败,而在于这种质疑的“靶点”偏离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以某些专业音乐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普通音乐教育。具体地说,普通音乐教育不能够达到人人看谱即唱,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其中既有音乐本体规律的约束,也有课程设置的限定;既有素质教育属性的显现,又有教学内容的制约。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求证识谱教学标准的合理定位。
  普通中小学属国民基础教育,其教学内容必须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出发,所设课程既要具有“ABC”性质的基础教育入门品质,又必须覆盖人类文化知识技能的主要门类。现行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是经过近百年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小学以语文、数学为主体,中学陆续加进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学科(如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物理、化学等),同时,还注意了美育和体育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长期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在这种全面人格塑造、综合素质培养和宏观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音乐课的学时每周安排1-2节显然是实事求是和科学合理的。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介入其表现领域的识谱视唱是包容了一系列音乐要素表现的技能。其中既展现了音乐进行的形式特征,更显示了视唱者从音高、节奏到乐感表现的能力。所以,识谱视唱不仅是技艺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专业色彩。长期音乐教育实践证明,对于这一工具的使用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才能逐步掌握的。因此,在专业音乐院校,不仅将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入门必考科目,而且在入学之后,还要经过一年左右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这一工具的技能。因此我们可以认定视唱练耳是一项专业技能,要求它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普及,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的国民义务教育,尽管在课程设置上音乐是各年级的常设学科,但是每周仅有1-2个课时。就是在这样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小学到初中(1-9年级)需要安排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项内容;高中需要有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六大模块的学习项目。在这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世界里,识读乐谱教学应该结合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内容,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在这样多元教学内容的环境下'让全体学生按照读谱技能训练的规律来学习视唱练耳,那既是困难的,也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也可能正是这种原因,在新课标中才没有使用专业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的课程名称,也回避了过去教学大纲中使用过的“视唱练耳”、“视唱听音”的名称,而以“识读乐谱”这样通俗的概念来命名。
  实践新课标以来,许多音乐教师在课改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识读乐谱能力,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先教歌词,唱会之后再学唱乐谱,以减少唱谱的难度;用图形谱、旋律线等形象直观手段来辅助识谱;和创作教学相结合,利用创编旋律的方法来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这些突出审美教育和遵循音乐学习心理特征的改革经验,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受教学时间限制而无法系统提高学生独自视唱陌生歌谱能力的现实。

  所以,不论从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教学性质还是从基础音乐教育的任务与内容等方面来看,都无法改变识谱教学的启蒙特征,也难以达到大多数学生在完成了全部音乐学业后能够看谱即唱的专业水准。
  
  审美教育中的识谱教学
  
  在新课标及其教材中,识谱教学是以“识读乐谱”命名的,它与传统的音乐教学大纲中的视唱听音、视唱练耳相比,不仅有某些模糊性的通俗之感,而且也存在降低要求的内涵(如听音、练耳不再明确体现在名称上,而是融入相关说明中)。这无疑是根据“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淡化了识谱教学的难度和专业色彩。在具体安排上,是结合听觉感受来进行的,通过演唱、演奏乃至鉴赏、创造都可以融入识谱教学的内容,但是不要求识读乐谱本身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技能训练难度的专业性。即使到了7-9年级,也只要求达到“用熟悉的歌曲、乐曲学唱乐谱……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的标准。这些包含着运用模仿心理来完成的初级听音视唱,既减少了技术上的难度,又获得了音乐美的感受。至于到了高中阶段,由于安排了六大模块学习内容,识谱教学就更要依附于其他内容进行了。当然,正规的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独立视唱,并不是放弃运用多种方式来运用乐谱、熟悉乐谱,也并不排斥一部分爱好音乐的学生通过课外艺术活动来提高个人的视唱水平;此外,某些基础好的特长生或音乐特长班级,也有可能带来识谱教学的突破号惊喜,但这仅属个案。
  看谱即唱的视唱能力确实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普通音乐教育来说,不能够独立唱谱也并无大碍。这主要是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重要途径。在一般情况下,识谱视唱不是欣赏音乐的必备条件。例如有些不会视唱的乐评人(这或许是一种遗憾)在聆听了音乐表演之后,仍然能够写出颇有见地的乐评。特别是对于大众音乐活动来说,更没有必要通过视唱途径来欣赏音乐。至于演唱、演奏等音乐表现教学是以听觉感受进入的,将学习到的基本读谱知识辅以范唱、范奏和对琴声的聆听、模仿,也都是可以在实践视唱中学会演唱、演奏的。所以,从本质意义上来说,识谱视唱只是进入音乐专业的一把钥匙,不掌握它就进不了音乐的大门。但是当通过这把钥匙进入了音乐殿堂之后,其历史任务便完成了'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水平的展现,与识谱视唱本身就没有太多的联系了。至于在普及性的基础音乐教育中,如果偏离了新课标的要求而过多地去抓系统的视唱训练。其结果不仅造成学生兴趣和学习动力的丧失,而且也会影响到音乐审美教育的效果。
  在人类的音乐文化长河中,记谱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音乐的传播与传承。但是,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音乐的口头传播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重要的传播传承方式。过去,我们的祖先通过口耳相传使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在传播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从而构建起灿烂辉煌的中华音乐文化。今天,许多脍炙人口歌曲的传播更是依靠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剽学”而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特别应该看到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广播、电视、电影、CD、DVD和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的普及,卡拉OK的应用等都为音乐开辟了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它们形象、直观、准确、快捷,成为群众学唱歌曲的首选方式,在这样优越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不能看谱视唱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为什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火热的广播教唱歌节目基本消失了?这显然是与现代科技创造的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的。当然,上述事实的存在并不是对看谱即唱能力的否定,更不是倡导对识读乐谱教学的放弃,而是综合论证了作为普及性的基础音乐教育大可不必向专业的视唱练耳去高攀,不能重蹈以“双基”教学为核心的覆辙,应坚定地走自己的音乐审美教育之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6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