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情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代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像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而《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活动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渗透活动因素,保证儿童有自己真正的活动,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学生的创造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身心,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促进课堂教学。例如,我在教百以内退位减法时,课前先准备四件标价都为8元的商品:模型飞机、排球、超人、《蓝猫100问》。在课堂上给四名学生分发51元、53元、56元、57元(均有一张整50元),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我提问:你们刚才看到顾客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拿出50元,找出42元。接着问:“四位顾客各剩多少元?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5l元,拿出一张50元,用了8元,找回42元,还剩43元。即51-8=( ),想50-8=42,42+1=43,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几十减几,先用几十减十几或几十,则用上而的规律算出的结果再减去减数的十或是几十便可得出最后的差。这一游戏化解了退位的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了知识,并且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部的活动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按照学生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认知规律,组织教学。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活动使学生人人动手,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思维随之拓展,这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概念记得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总量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总量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予动力。活动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协同展开探究活动,共同发现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让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
  4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情境,在独立思考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
  5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在活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生活情境,采取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再现生活事实,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这就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确信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使一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6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受固有现实原型的束缚,因而它又是一种具有极大自由度的思维形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创造想象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学习数学知识、解题及创造性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小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越有创见,思维方式就越多样独特。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乘法的初步认识,当师生共同提出: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时可以用乘法计算,这种计算较简便。之后,为了防止学生过早地形成心理定势造成思维僵化,我便设计了6+6+6+7+6+6=?这一道题“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答案?”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想出6×5+7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同6×6+1的解法,这种方法富有创造性,因为他经过独立思考在“7”的位置上想象出不存在的“6”,又依据:“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原理把加法换成乘法,还通过推理论证,从积中减去人为增加的“1”。这样就解除发展思维的一切自我束缚,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教学重在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不仅仅把学生看作一个知识的学习者,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作有丰富内心世界,独立人格尊严和重大生命潜能的活的生命力体,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因此,在小学数学活动教学中,应牢牢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创造儿童自己真正的活动并不是最终目的,其目的应是通过有效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97827.htm